在馬胸前,鞅在馬頸,靽在馬足.四字此處用作動詞,意指裝備好了韅,靷,鞅,靽,做好了作戰準備.
/article/?NewID=C3ECA53A-F08D-4D41-8FE7-CD1801455361
古人講究馬身上的飾物。馬飾與駕馭用的馬具不可分,多數就是在馬具上加上金屬或玉石的飾片。例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車七百乘,韅、靷、鞅、靽。”這就是因為兩千八百匹馬的馭具整齊鮮明,因而連用這四個名詞以顯現晉軍軍容的肅整。韅(xiǎn,顯)是馬腹帶。靷(yǐn,引)是引車的皮帶。《左傳·哀公二年》:“郵良(即古代有名的禦手王良)曰:‘我兩靷將絕,吾能止之(使靷暫時不斷)。
我,禦之上也。”孔穎達正義:“古之駕四馬者,服馬夾轅,其頸負軛;兩驂在旁,挽靷助之。”那麽靷就是今天的“長套”。鞅是套在馬頸上的皮帶,*[革+半]是套在馬臀部的皮帶。另有靳,是服馬當胸的皮帶。《左傳·定公九年》:“猛曰:‘我先登(指登上晉國夷儀城)。’書(書與猛都是齊人)斂甲(指站起身準備打架)曰:‘曩者之難(等於說作對),今又難焉!’猛笑曰:‘吾從子,如驂之靳。’”古代駕車驂馬略後於服馬,驂馬之首與服馬胸齊,“如驂之靳”即如驂馬隨著服馬的胸前皮帶而前進。杜預註:“靳,車中馬也。”則是以靳借代服馬。
勒是整套的籠頭。其中馬所含的“嚼口”叫銜《孔子家語·執轡》:“夫德法者,禦民之具,猶禦馬之有銜勒也。”《漢書·匈奴傳》:“單於正月朝天子於甘泉宮,漢寵以殊禮……賜以冠帶衣裳……鞍勒之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