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星座文化 -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麽?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麽?

元宵農歷元月十五日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是中國最古老的夜的節日。相傳西漢平定“諸呂”,漢文帝元月十五日開基,定為元宵節。舉國上下張燈結彩,歡度佳節。深宮皇室,大家閨秀也可上街看觀燈遊玩。

元宵節,家家戶戶自制元宵圓(今有專業戶專賣)。元宵圓古稱“浮元子”,是壹種雅俗***嘗,甜而不膩,膾灸人口的民間小吃,全國流行。“星燦烏雲裏,珠浮濁水中”。“輕圓絕勝雞頭肉,湧膩偏宜蟹眼湯”。古詩人如此描摩元宵圓,難怪此物歷經千年,風行不衰。

掛花燈,放焰火。為泉州元宵節最為喜人的活動,“燈品之多,蘇、福為冠”(見宋《武林舊事》)。“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見謝肇浙《五雜俎》)。泉州是花燈之城,稱花燈為“古燈”。花燈有家庭自糊的,有商店攤鋪出賣的,有專業藝人特制的。有鼓燈、潤餅燈、魚蝦雞鴨鵝燈、柑桔香蕉菠蘿燈、宮燈、如意燈、料絲燈、玻璃燈、走馬燈……形形色色,異彩紛呈。娘家嫁女向婆家送蓮子燈,新婚男子向宗祠掛燈(蓮生貴子,燈與丁諧音,祈禱添丁)。街上、廳堂、門廊掛燈。在通衢大道設“鰲山”,裝活動機關,有山水人物,花鳥魚蟲,光彩奪目。更有舉行燈展的,精美的大型的活動的燈琳瑯滿目。開元寺、承天寺為燈展好場所。文化人舉行春燈詩會,南音社街頭搭“館篷”,登臺演唱。南安豐州唐王宮前對聯:“管弦喧天,人來人往金吾夜;燈花匝地,溪南溪北玉園春”。元宵盛況,全在其中。

文藝踩街,堪稱民間文化化妝大遊行。“裝扮故事,盛飾珠寶,鐘鼓喧天,壹國若狂”。(明間喬元《閩書》)。化妝,泉州俗稱“妝人”、“妝閣”。化裝各種戲中人物有踩高蹺、蜈蚣閣(擡閣)、騎馬隊,還有彩車。遊行隊伍伴有各種樂隊,如南音、十音、車鼓、籠吹、西樂隊;配以各種富有閩南風情的舞蹈,如踢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劍舞、扇舞、弄獅、弄龍等。遊人沿街圍觀,鯉城萬人空巷。

元宵節吸引了海外遊子回泉探親旅遊,有關方面利用節日舉辦各種活動,如南音大會唱、木偶節少林武術節、商品展銷會、懇親會、洽談會等等,促進了泉州經貿、文化的發展。元宵是春節歡慶活動的最高峰。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壹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壹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壹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