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周瑜死於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去世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年僅36歲。36歲的年紀對於古人來說,仍不是壹個正常死亡的年紀,周瑜的死,史書用的是病卒,而且周瑜是在準備征伐益州的路上去世的,可見周瑜死的突然,連周瑜自已也沒有料到,否則也不會在出征的路上病死。
赤壁之戰是公元208年,周瑜親率孫劉聯軍大破曹操,隨後乘勝攻擊曹仁占據的南郡,歷時壹年之久,周瑜占據南郡及江夏郡北邊各壹半和夷陵,曹仁退回襄樊,而同時劉備攻占荊南四郡,此時的劉備除了占據荊南四郡外,還占有南郡和江夏郡靠南邊的各壹半地盤,而劉備集團所占據的地盤從地圖上來看,毫無發展前景,南邊是南海,西邊是崇山峻嶺,北邊和東邊是孫權,無法向外發展,屬於戰略死局。
周瑜
這基本上是周瑜的計劃。周瑜的戰略是二分天下,攻取荊州和益州,聯合馬超,打擊張魯,與曹魏形成南北對峙,那麽必然與劉備發生激烈沖突,當劉備為破解戰略困局向孫權借南郡時,周瑜是相當反對的,孫權在當時的態度就尤其重要。劉備是先向孫權提出借南郡的,孫權在魯肅的遊說下是答應了,後來周瑜聽說後親自面見孫權,提出不可借,並向孫權提出自已二分天下的戰略構想,史書記載,權許之,也就是說孫權同意了,這裏就有壹個矛盾,同意劉備借了南郡,又怎麽會同意周瑜的二分天下戰略,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孫權怎麽回事?
我們就站在孫權的立場來想壹想,如果妳是孫權,妳會怎麽做?如果按周瑜的計劃,攻擊益州,那麽如何處理劉備?必然與劉備翻臉,孫劉聯盟破裂,那麽誰是最大最受者,顯然是曹操,況且益州山高路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憑什麽周瑜覺得能攻下益州,況且東吳軍所長是水軍,陸戰並非強項,從東吳軍數次攻合肥均為失敗可看出,陸戰並非所長,就是說周瑜的計劃要冒著很大的風險。反觀魯肅的三分天下戰略,聯劉抗曹,雖失荊州戰略要地,但不失為壹個穩定,或風險較小的方案,況且孫權的重點在淮南,荊州之地主要是因為地理位置重要,從東吳本身的戰略來說,三分天下的戰略更符合孫權的利益,那為何孫權要答應周瑜出征益州呢?而且周瑜壹回到駐地準備出征之時就病死?史書上沒有記載,我們也只能按邏輯來分析。
孫權
周瑜只比孫權大7歲,與孫權兄長孫策是同輩人,孫策26歲遇殺身亡,之前的周瑜壹直是在外領兵打仗的,孫策死後,周瑜將兵赴喪,也就是說周瑜帶兵來赴孫策的喪事,並首先擁擠年僅19歲的孫權即位,同時心中護軍身份與張昭***掌國事,史書沒有記載周瑜將兵付喪是應孫權召進的,還是私自決定的?此處猜測孫權是私自帶兵赴喪的,為何?孫策死時定下的托孤大臣是張昭,並沒有周瑜,孫權也不可能在兄長喪事期間召回壹個手握重兵的大將,這不符合邏輯啊,所以周瑜是私自赴喪的,再加上周瑜本身就是江東世家,而江東大族都是有私兵的,這和曹魏及蜀漢不同,所以周瑜此舉必在孫權心中留下陰影。
孫權其人,最善於權術,從其為東吳利益左右逢源來看,孫權能夠忍辱負重,彎腰稱臣,並且他也經常這麽做,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孫權向曹丕稱臣,為了利益經常向曹劉兩家互動。而且孫權是個控制欲較強的君主,三國誌作者陳壽曾評價孫價,善權術,好殺戮,這樣的君主是不太可能希望身邊有個非常能幹、有獨立思想、聲名遠揚的屬下的,而周瑜在赤壁之戰聲名雀起,如今又要遠征益州,不管成功與否,與他孫權都並無太多幹系,成功了周瑜功高蓋主 ,失敗了孫權損失慘重,而且周瑜偏偏死在準備出征這個節骨眼,時間上又恰到好處,周瑜的死是否與孫權有關,歷史沒有記載,也沒有證據,無從知曉。
魯肅
孫權選擇魯肅的的戰略必然要放棄周瑜,否則自相矛盾無法說的過去。但如何放棄,不得而知。從當事人周瑜在臨死前留給孫權的書信中,我們也只能看到周瑜說,自已病的突然,將要死去,請魯肅做接班人,而魯肅正是與周瑜戰略完全不同的,雖然他們的私人關系尚好,但自已去世然後推壹個和自已戰略思想完全相反的人接班,這不合邏輯,周瑜壹定是明白了什麽,但不能明說。唯壹的解釋,周瑜在臨死前,明白了孫權的安排,只能推薦魯肅做自已的接班人,而不是選壹個能繼承自已遺誌的人接班,看看諸葛亮選的接班人就明白了,繼承自已遺誌的人才會選為接班人,只有周瑜是身不由已,但他的死,終究是個謎,湮滅在歷史的潮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