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也是儒教的五個重要德目。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孟子擴充提出“仁、義、禮、智”,後董仲舒再次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
1、仁是古代中國人的倫理觀念,因為儒家的發展而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仁”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2、義,“儀”的古字,表示儀容、狀貌、法度。其讀yì時,作名詞,表示正義,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也指情誼、意義;作形容詞,表示名義上的、善、美、假的。
3、禮,漢字壹級字,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動詞:擊鼓奏樂,奉獻美玉美酒,敬拜祖先神靈。引申為動詞,尊敬、厚待;名詞,敬重的態度、言行。
4、智,日即是太陽。表義為口中言語如箭出口而說太陽。內義為,知日,知太陽也。知太陽之陰陽也。廣義為明萬物陰陽之本,知萬物陰陽之變化,對事物的過去現在未來的變化對答如流,胸有成竹。智姓。
5、誠信,道德名詞,泛指待人處事真誠、老實。在現代社會,誠信是壹個道德範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