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武縣西北部的白馬、木座、木皮、黃羊關4個藏族的鄉鏡,聚居著壹個古老的名族,統稱白馬藏族(許多專家學者認為是氏族,系古代白馬氏的後裔)。他們的服飾十分獨特,不論男女,頭上都戴壹頂盤形,圓頂。荷葉邊由羊毛壓模後制成的白色的氈帽,並在帽頂側面插上壹只或幾只白色雄雞的尾羽做飾物。其實,白馬藏族屬於藏族的分支,居住在九寨溝的高山上。
公元6實際的某壹天,吐蕃王朝東征大軍與唐朝的的部隊在九寨溝壹帶相遇。於是,壹場昏天暗地的短兵相接的激戰開始了。最後,這場戰役以吐蕃王朝的勝利告終。奇怪的是,這支隊伍且沒有接到任何回家的指令,永遠被遺忘在這片異鄉的土地上。這時壹個憂傷壹千年的故事。故鄉的影子在思念的淚水中漸漸的模糊,壹切只能重新開始。他們躲在高山森林裏,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時光在飛快的流逝,為了能夠記住藏兵這個特殊的身份。他們給自己起了壹個新名字白馬。這時壹只忠誠的隊伍。如今,深山老林已變成白馬藏族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園,但他們用古藏語歌唱或講訴先民故事的習慣依然沒有改變。
白馬藏族不信奉佛教而信奉自然神,其中最崇信的是稱為葉西納蒙的壹座神山。長在神山上的樹都是神樹,這些樹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是絕對不可侵犯的。如果有人砍這樹,不但會被遭到全寨人的唾棄。刻在門窗上唯妙唯肖的動物造型並不是壹種簡單的裝飾,而是壹種深刻而內涵的信仰。
據說,它與白馬藏族的動物崇拜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說,有黑熊部落、猴子部落、蛇部落,最大的要數羊部落。部落裏面又分小部落,小家族,動物的名字就是部落的名稱,這時白馬藏族的壹種奇特的文化現象。
每當逢年過節,各個部落在戴上他們本部落的標誌性面具後,驅邪祈福的歌舞表演就開始了。當地人把這種舞稱為十二相舞。實際上,這既是森林裏動物真實的生活狀態的翻版,也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壹種表現形式。在這種氛圍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就度過了他們美麗的童年時光。長大後,心領神會的他們又不約而同的稱為了舞者中新的壹員。
白馬藏族沒有文字,也不是藏文,其語言與藏語相近但卻不相同,是壹種獨特的語言。白馬人各個都是能歌善舞,他們最重要的活動是每年農歷正月初壹到十五。此外,每年的農歷4月18日和10月15日,也是他們重要的節日。在節日裏,白馬人都要跳他們的傳統舞蹈曹蓋。他們帶木雕的面具,以鼓?和銅號為主要伴奏的樂器,載歌載舞。白馬人通過舞蹈,旨在祭祀神靈,祈求平安,驅鬼辟邪,其收舞蹈的特征說明它應是遠古百獸率舞的遺存之壹,也代表著白馬藏族希望與自然界的野獸和諧相處,天人合壹的思想。表演者在渾厚有力的鼓號聲中,以碎步沿逆時針轉圈而舞,舞姿多像各種禽獸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