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繁榮的商貿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其中最能體現正陽關民間藝術魅力,也最具代表性的當推被譽為“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 “擡閣”、“肘閣”和“穿心閣”。據正陽關上了年紀的多位老人回憶說:正陽關“擡閣”、“肘閣”、“穿心閣”是明、清時期中原地區的山西、河南經皖北地區的阜陽,沿潁河流域傳入正陽關。當時正陽關已是舟楫繁忙、物阜民豐的商品集散地和淮河中遊的經濟重鎮。有廟宇七十二座,江西、浙江、山西、河南等十五省在此設立會館,英、俄、法等國派人在此傳教行醫,人口最多時近八萬。尤其是交通運輸業十分發達,有客貨碼頭多處,碼頭搬運工人近千人。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二月十九迎水寺等廟會都要玩燈。燈會的組織者是占有碼頭的八大“籮行頭”(又稱“腳行”),由他們出面組織並籌集玩燈的資金,玩燈時每行出幾燈,加在壹起就是壹個熱鬧的燈會,其中最引人註目的就是“擡閣”、“肘閣”、“穿心閣”。這種傳統的藝術形式需要有強壯體魄方能表演,深受碼頭工人的喜愛,他們或擡或頂或扛,爭相展示男子的陽剛之氣,因而在碼頭工人中深深紮下了根。每逢燈會,客商雲集,客棧、旅店半月前就被預訂壹空。 “擡閣”,原名“擡歌”,歷史久遠。傳入正陽關以後,以其體量的大小和人物的多少,有大(6至8人擡)、中(4人擡)、小(2人擡)之分。大擡閣”壹般由6—8個青壯年擡著表演,6人擡,1人在前指揮,1人在後護衛。表演中 “提腳輕似風,落腳穩如鐘” ,“前進壹步九寸二,後退壹步八寸八,兩目平視觀六路,耳聽八方心不驚”。表演者身著彩衣,在樂隊的伴奏下緩緩而行,擡閣上的5—7歲左右的小演員按不同人物造型,畫妝後,身著戲服,或坐或站在紮制的閣樓上、涼亭上、花轎內或壹丈多高的蓮花臺上,按人物形象表演壹些動作。常演的節目有:“群仙赴羊石”、“觀音賜福”、“荷花仙子”、“朝天壹柱香”、“梁祝”、“紅線盜盒”等。 “肘閣”,是在“擡閣”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每架“肘閣”是由壹個青壯年把“鐵領衣”捆綁在腰背上,再以“芯桿”頂托著小演員表演。“鐵領衣”,自重較大,以穩定重心,“鐵領衣”上方有壹“芯口”,俗稱“母芯子”,“芯桿”兩頭均為“公芯子”,壹頭連接頂托的人,壹頭連接小演員,這種“芯子”裝置安全可靠;用以頂托的“芯桿”約2米;上面供小演員表演的架子稱作“坐芯子”、“抱芯子”和“轉芯子”。地面上頂“芯子”的人多是青壯年,且有壹定的民舞基礎,踩著鼓點,和著樂曲,走著秧歌和花鼓燈舞步,邊扭邊走,不時變換著隊形。上面小演員邊搖邊擺,做著各種動作,配合得十分和諧。在驚險之中,體現出活潑、歡樂且略具詼諧的情緒來。每架肘閣表現壹種內容,依據不同的內容,“芯桿”上面的人物數量也就不同,壹人的稱之為壹“蓬子”,二人的稱之為二“蓬子”,三人的稱之為三“蓬子”,多的可達四“篷子”。傳統的節目有:《水泊娘娘震四洲》、《打櫻桃》、《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天仙配》、《打漁殺家》、《西廂記》、《孫悟空捉拿金錢豹》、《斷橋會》、《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等。 “穿心閣”,《淮南子·地形訓》中,在記述海外36國人的特征時便有過“穿胸國”的描述:古代長者走不動時,年輕人就在他胸前加上壹個裝置擡著他走(附件七)。經過民間藝人的加工將其演變為“穿心閣”,由兩個青壯小夥身背鐵件,高約2至3米,用壹根特制的竹桿(“穿心桿”)擡著壹個小演員表演。小演員扮成戲劇舞臺上的“七品芝麻官”、“媒婆”等醜角,竹桿看似從小演員正心窩“穿過”,十分巧妙和驚險。常演的節目還有“劉二姐趕會”、“啞女告狀”、“盜仙草”等。小演員在樂隊伴奏下,隨著擡閣人的步子,做壹些滑稽動作,讓人忍俊不禁。 正陽關“擡閣”、“肘閣”、“穿心閣”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同點都是采用芯子通過不同數量的小演員在上面表演出彩,制作巧妙、隱蔽,表演詼諧幽默、優美動人,並配以鑼鼓、嗩吶和笙簫笛管伴奏。不同點是支撐小演員的青壯表演者數量因不同形式而不同,“肘閣”是壹人頂,“穿心閣”是二人扛,“擡閣”則是多人擡。表演時,牌燈、鑼鼓(“十八番”)開道,繼而是樂隊,吹奏著《百鳥朝鳳》、《王三姐趕集》等喜慶奔放、充滿鄉土氣息的樂曲。 正陽關“擡閣”、“肘閣”、“穿心閣”與山西省夏縣水頭鎮的“背肘”、河南省陜縣大營村的“平垛”、廣東臺山市浮石和吳川梅錄鎮的“飄色”相比,有自己的特色,體現出高、難、險、美的特點。 1、“高”。“肘閣”除上下表演者之外,中間尚有“芯桿”,高達3米多,“擡閣”高達4米多,觀眾視覺好。 2、“難”。“肘閣”壹人頂幾人,最重達200公斤,頂者的難度很大,必須穩定重心,長時間表演,非壹般人所能承愛。 3、“險”。“穿心閣”似從心窩穿過;“肘閣”上的小演員不時地在空中翻筋頭、作倒立,表演雜技動作;傳統中的“擡閣”還和“高蹺”結合在壹起,踩“高蹺”擡“擡閣”,都給人以新奇驚險的感覺。 4、“美”。”擡閣”、“肘閣”、“穿心閣”從服裝、道具、燈光、音樂、表演以及所反映的內容都十分精美。每架都匠心獨具,爭奇鬥勝,全靠在道具上花功夫,找決竅、創特色。如“擡閣”中觀音頭上佛光閃耀,夜晚十分迷人。小演員都是經過挑選的俊俏少兒,經過化妝,在夜晚的燈影中更顯得美麗。 正陽關民間藝術以“擡閣”、“肘閣”、“穿心閣”為主要特色和支柱,品種齊全,外地有的只有壹閣,最多只有二閣,而正陽關卻有“擡閣”、“肘閣”、“穿心閣”,表演時高低錯落,別有天地。外地許多表演“肘閣”和“擡閣”的地方,如今為表演方便,使用了板車或機動車輛等現代手段代替人頂肩扛,失去了民間傳統藝術的原汁原味,而正陽關鎮卻保持了傳統“擡閣”、“肘閣”、“穿心閣”的藝術風格,至今未變。節目且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如“水泊娘娘鎮四洲”、“觀音賜福”、“群仙赴羊石”。表演者身著藍布偏衫,頭戴沙彌黑帽等都與當地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正陽關“擡閣”、“肘閣”、“穿心閣”是古老的沿淮文化積澱的產物,發掘、搶救、保護正陽關“擡閣”、“肘閣”、“穿心閣”具有重要的價值。 1、歷史價值。正陽關“擡閣”、“肘閣”、“穿心閣”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它將華夏悠久歷史長河中,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戲劇人物,通過“擡閣”、“肘閣”、“穿心閣”生動的表演,反映了生活在沿淮流域人們的風俗、情趣和審美觀,表現了沿淮流域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研究正陽關“擡閣”、“肘閣”、“穿心閣”將是研究沿淮文化、風俗的壹種極好方式。 2、藝術價值。正陽關“擡閣”、“肘閣”、“穿心閣”集雜技、彩紮、燈光、音樂、表演為壹體,熔詩情畫意於壹爐,活躍了節日氣氛,振奮了壹方士氣,穩定了壹方安寧,營造出歡樂祥和、風調雨順、物阜民豐的氣氛,培養了壹大批能吹、能打、能畫、會紮的能工巧匠。自古以來,正陽關“擡閣”、“肘閣”、“穿心閣”表演所到之處,萬人空巷、人流如潮。 3、教育價值。正陽關“擡閣”、“肘閣”、“穿心閣”傳統的表演節目中有“臥冰求鯉”、“棄官尋母”、“扼虎救父”都是傳統的家喻戶曉的教育題材。再如,“觀音賜福”,表演時由觀音小演員散發傳單,上印千家詩、格言、都是極好的教材。對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構建和諧社會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4、經濟價值。由於其表演方式靈活,不受條件限制,宜於參加各種節日和喜慶活動,尤其是參加各種踩街活動,很受廣大人民的歡迎;再加以規模的擴大、表演形式的變化和精心的包裝,參加重大慶典、商業和文藝活動很有前景。正陽關“擡閣”、“肘閣”、“穿心閣”不僅為現代條件下開展物質文化交流活動營造濃厚氛圍,而且為促進壹方經濟和旅遊業的發展起到巨大作用。
近年發展
多年來,鎮黨委、政府牢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人為本,以富民興鎮、構建和諧社會為己任,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樹立科學發展觀,依托古鎮優勢,統籌城鄉發展,走“工業興鎮、招商活鎮、城建改貌、調整結構、發展旅遊、活商富民”之路,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走農業產業化之路,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取得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目前有個私企業近100家,其中年產值超過500萬元4家,較為有名的企業有:正陽關繡品總廠、羊毛衫編織廠,正陽船舶修造廠,鎮南鑄造壹條街,正達肉雞加工廠等。現在全鎮已形成了以繡品、羊毛衫編織,船舶制造、翻砂鑄造、紙品包裝、板材加工、肉雞養殖加工、糧油食品深加工、大棚蔬菜瓜果等支柱產業。
現在,正陽關鎮政通人和,百業俱興,商貿流通繁榮有序,個私經濟興旺發達,招商引資環境日益優化,壹個文明和諧、充滿生機的正陽關正呈現在皖西大地,實為外地客商投資創業的壹方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