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又稱:生物多樣性國際日),是鑒於公***教育和增強民眾生態意識對在各層面執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重要性,聯合國大會於2000年12月20日通過了第55/201號決議,宣布每年5月22日,即《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之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具體措施
為遏制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生物多樣性公約》於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我國是最早簽署公約的國家之壹。
2021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在雲南昆明召開,大會主題為“生態文明:***建地球生命***同體”。此次大會最重要成果之壹是達成“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引領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進程,國際社會將此視為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歷史性機遇。
黃潤秋表示,生物多樣性喪失是全球面臨的***同挑戰,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政府、企業和全社會的***同責任。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全社會同心協力,尊崇人與自然和諧***生的理念,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保護協調統壹,才能謀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他說。
我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將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進行系統部署,采取了壹系列有力舉措,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政策與法律法規體系加快建立,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持續加大,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評估有序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社會參與度和公眾意識不斷提高。
國家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司長張誌忠介紹,我國積極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及棲息地保護修復,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類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