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記:本文是我在讀書期間,應沈陽立體聲文藝廣播電臺《天天好戲》欄目主持人愛華 老師的邀請,為《天天好戲》的“青春版”擔任特約嘉賓主持時,而擇題寫過的壹篇“以 點帶面”的講稿。由於時間關系,當時只播講了其中的第壹部分,即介紹余叔巖先生的 簡要生平並播放了余先生《問樵鬧府》和《伐東吳》的唱片錄音。當初那份保存在電腦 中完整的講稿,曾在後來壹次電腦感染病毒後因無法恢復而變成了遺失的稿件(像這種 情況遺失的稿件還有若幹篇),但沒有想到的是,這篇講稿的手稿卻因夾在其他的資料 中而被保留了下來,並在前不久整理資料時被偶然發現。由於這篇講稿是我在大學期間 因參與社會活動而留下的壹個幼稚的“腳印”,因而也將其收錄於此。
二
孟小冬本名若蘭,字令輝。生於公元 1908 年的 12 月 9 日,也就是 清光緒三十四年十壹月十六日,於 1977 年 5 月 26 日去世於臺北。孟小 冬出生於上海,是上海梨園世家孟七的孫女,武凈、武生名家孟鴻群的 長女。同樣是由於梨園世家的關系,孟小冬九歲就拜在“孫派”老生仇 月祥的門下學戲余叔巖簡介,三年後便開始在無錫的“新世界”登臺演出。十四歲 時,又先後在上海法租界的***舞臺和乾坤大劇場演出了《四郎探母》、 《武家坡》、《空城計》、《斬黃袍》和《逍遙津》等戲,因為她扮相 俊秀,嗓音寬亮,而且不帶雌音,所以成為了當時青年女老生演員中的 佼佼者。
1925 年,也就是民國十四年,孟小冬北上,經過馮幼薇、李散釋 的介紹拜陳彥衡為師,改正了《四郎探母》、《空城計》和《珠簾寨》 等戲的唱法。後來,她又向王君直請教“譚腔”,並向言菊朋、蘇少卿 等前輩問藝,而後又拜陳秀華為師。此後,她又進壹步向鮑吉祥、李適 可、楊寶忠等“余藝中人”請教,私淑“余派”藝術。
可以說,孟小冬 自 1925 年的北上深造,是她在藝術上由“海”轉“京”的壹個重要的“分 水領”,但這並不是她的最終目的,孟小冬對“余派”藝術的執著,最 終打動了當時身患痼疾,並且已不做營業演出的余叔巖先生。1938 年 的 10 月 21 日,經袁棣庵、竇公穎和楊梧山等人介紹,孟小冬在當時北 京的泰豐樓正式拜余叔巖為師。從這時開始到 1943 年余叔巖去世的整 整五年間,孟小冬壹直在余府侍余左右,全力以赴地系統學習“余派” 藝術余叔巖簡介,從而成為余門弟子中獲益最多、影響最大的“余派”傳人,後被 尊為“冬皇”,由此可見,孟小冬在學習“余派”藝術上取得的成就和 占有的地位。
下面就請欣賞 1947 年 9 月,孟小冬女士在上海牛莊路 704 號的中 國大戲院演出《搜孤救孤》中的壹段實況錄音,當時由魏希雲司鼓、王瑞芝操琴。孟小冬在劇中飾演程嬰,這壹段的唱詞是:
白虎大堂奉了命,
都只為救孤兒舍親生,
連累了年邁蒼蒼受苦刑,
眼見得兩離分。
我與他人定巧計,
到如今連累他受苦刑。
開言便把公孫兄問,
小弟言來妳是聽。
妳若是再三地不肯招認,
大人的王法不順情。
手執皮鞭將妳打,
妳且莫要胡言攀扯我好人。
盡管這段實況錄音的效果並不理想,但我們依然能夠從中清晰地聽 出孟小冬那流暢樸實和渾厚甜潤的演唱特點。如果用 1924 年余叔巖先 生在高亭公司灌制的同壹段唱片來與之作比的話,則不難聽出,孟小冬 在其自然流暢的演唱中,已經找不到任何刻意模仿和效法乃師的雕琢痕 跡了,這壹時期的她已經把“余派”藝術的精神,完全和自然地溶化在 了自己的藝術血液當中。因而在學習“余派”上,孟小冬已然經過了由 “形似”到“神似”的轉化過程,從而進入了“自然王國”的藝術境界。
遺憾的是,孟小冬女士在 1947 年這次演出後便嫁與杜月笙,並於 1949 年 4 月隨杜月笙等人離開大陸轉赴香港,1967 年又移居臺灣,至 1977 年 5 月 26 日,因肺氣腫並發心臟病去世於臺北。身為“余派”藝 術標準傳人的她,從 1947 年至 1977 年,其間整整三十年再未登臺演出。 壹顆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與價值的藝術明星就這樣隕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