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穿針乞巧:自漢代以來的七夕乞巧項目,月夜穿針要求快、準、巧,這是難度很高的技術活。在民間還有壹個特別的園藝乞巧方式,那就是種巧芽。人們在七夕之前,培植豆芽或麥芽,到七夕活動期間,婦女帶著各自精心培植的作品,獻給巧娘娘,同時讓大家品評,看誰的巧芽長得茁壯,誰就得巧。這是種植技藝的比試,是對女性智慧的激發與農事技藝成果的肯定。
2、喜蛛應巧:這是較早的壹種乞巧方式,其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源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3、拜織女:拜織女是婦女們的大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裏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壹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裏,花前置壹個小香爐。七夕,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婦女們,齋戒壹天,沐浴停當,準時到主辦者的家裏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壹起圍坐在桌前,壹面吃花生、瓜子,壹面朝著織女星,默念自己的心願。
4、拜魁星: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壹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鬥七星的第壹顆星,也稱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壹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5、吃巧果: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壹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作壹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壹些地區流傳至今。
6、曬衣曬書:古代,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人們選擇七夕曬衣曬書是因為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是龍王爺“曬鱗日”,人們多在此日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往往在這壹天曬書籍。東漢崔實《四民月令》雲:“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