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個城門、內城的九個城門的總代稱。皇城四門分別是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而內城的九門分別是正陽門(前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北京城自明代後形成“裏九外七皇城四”的建設格局。“裏九外七皇城四”是指北京內城有九座城門,外城有七座城門,皇城有四座城門。內、外、皇城統壹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行政區。
清代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將漢民全部驅至外城居住,騰出內城住八旗軍隊及所攜家眷(直至中後期,方有高級漢官被特賞內城居住,如劉墉劉羅鍋的父親劉統勛)。這樣,壹個北京城被人為地劃分成兩部分,內城成為軍事駐防地兼家屬區,外城則是單純的居民區。
內城、外城涇渭分明,旗人、民人界限森嚴。當時的八旗很為自身的特權地位自豪,稱自己的所居地為“四九城”,來標明自己是拱衛紫禁城的高於他人的特殊群體,以區別居住在外城的民人。
北京城被叫作“四九城”的原因
前面已經講到了“四九城”中“四”和“九”的由來。“四”由皇城四門演變為民國時期的北京四城區,而“九”則壹直是指內城的九門。
自清以來,內城多居住達官貴人,因此他們常用“九城”自矜,突顯自己的身份尊貴。而在民國成立後,四城區的設置又使得北京人有了“四城”的說法。
因此,內城的達官貴人們便以“四九城”指代整個北京城,久而久之,這種說法也就傳開了,成為了社會各個階層普遍的對北京城的壹種稱呼。
從“四九城”說法的來源也可見,這個說法本身是產生於距今天較近的民國時期,所以,在今天的部分影視劇中,描寫生活在清朝時期的人物以“四九城”稱呼北京城的情節是錯誤的。
“四九城”在今天的範圍,大致就是北京二環內的東城、西城兩區,也就是北京城墻內的區域。而在今天,“四九城”的含義已經拓展到用來指整個北京市區的範圍。
雖然城墻、城門多數已經不在,但這種從城池而誕生的說法不但保留至今,還因為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而煥發了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