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海山
在廣義上,草原文化就是在草原上形成的文化以及有關草原的文化。壹般認為,草原是指由草本植物組成的自然生態系統。在草原壹詞中的“原”字,有高原、平原、原野以及遼闊之意,也有指草為“原生植被”之意。草原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客觀存在的壹種自然資源。世界上所有植被中最廣的就是草原。草原面積僅次於森林面積,約占世界陸地面積的24%。草原生態系統是由草原地區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區非生物環境構成的,具有進行物質循環與能量轉換的基本功能。應該說,草原文化,是針對壹種自然生態系統而言的文化,它與長江文化、黃河文化壹樣,是以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為主要特征的壹種地域文化。在中國,草原是“最大的自然生態系統”,因此,在以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為主要特征的文化中,草原文化是比長江文化、黃河文化地域分布更廣闊、生態功能更全面的文化。
人是創造、發展和享受文化的主體。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草原地區,哪裏首先有了人,哪裏就首先創造了文化。姜戎在其藝術表現與歷史知識融為壹體的作品《狼圖騰》中認為:“遼闊美麗的草原,不僅是華夏民族的祖地,也是全人類的祖地和搖籃。草原是人類直立起來‘走向’全球的出發地。草原大地是人類最古老的始祖母。”如果真的如此,那麽草原文化就是人類文化之源。畢竟,最容易使人的自身自然與宇宙自然形成同構同序的***振感應、使人的靈氣與自然靈性形成相互流動和諧交融的地方,即天然形成人傑地靈的地方,就是遼闊無際的大草原。在中國,作為長江黃河源區的青藏高原腹地,也是高寒草原系統;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母親河的源頭在草原。
文化有很多種類,是因為劃分文化的視角和標準不同。草原文化、長江文化、黃河文化等是以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特征的地域文化,而狩獵文化、遊牧文化、農耕文化、工商文化等是以生產生活方式為主要特征的行為文化或者說經營文化。相對來說,自然生態系統是永恒的,而生產生活方式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草原是基地,草原文化是基礎;狩獵、遊牧、農耕、現代農牧業、現代工商業、高科技新興產業等是經營行為,形成了草原上的狩獵文化、遊牧文化、農耕文化、現代農牧業文化、現代工商業文化、高科技新興產業文化等。隨著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傳統的狩獵文化、遊牧文化、農耕文化正在淡化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現代農牧業文化、現代工商業文化、高科技新興產業文化等。
作為中國“最大的自然生態系統”,草原上有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自然資源;也有煤炭、礦產、天然氣、風能、太陽能等非生物自然資源,其中煤炭、礦產、天然氣等是不可再生資源,風能、太陽能等是可再生資源。在草原上,人們曾經濫殺亂捕、濫砍亂耕,使很多動物和植物減少了、退化了、滅絕了;現在如果無節制地開采煤炭、礦產、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也會使這些不可再生資源枯竭、消失。我們應該清楚,人類生存需要自然資源,而只有合理利用才能使人類必需的自然資源本身長久存在。可以預見,隨著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的能力不斷提高,以高科技為支撐的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的新興產業文化,將會譜寫草原文化的新篇章。說到底,草原文化是遵循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是能夠充分轉化和體現自然生態系統所提供的天然的巨大使用價值的文化。
——選自正在編撰的《鄂爾多斯學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