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始祖:管仲、士匄、趙鞅、荀寅、李悝。
法家,諸子百家之壹,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 《漢書·藝文誌》列為“九流”之壹。法家不是純粹的理論家,而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它的思想也是著眼於法律的實際效用。
法家思想包括倫理思想、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諸多方面。法家倫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觀基礎上的誠信觀和義利觀。
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成熟在戰國時期。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壹個學派。
戰國末期,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範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
學派來源
法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漢書》說“法家者流,蓋出自理官。”
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晉國的郭偃、鄭國的子產等人。他們頒布法令與刑書,改革田賦制度,促進封建化過程,成為春秋時期法家學派的思想先驅。
在哲學上,他們表述了壹些唯物主義的觀點,管仲及其後繼者提出“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的觀點,子產則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的命題,承認自然界有其客觀的規律,反對天人感應的觀念。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也進入到壹個“註重人事”、“私學”大興、“百家爭鳴”的新時代。在那裏,傳統的神權觀念和神權思想受到了“德”、“仁”思想的猛烈沖擊、批判,“禮”思想、“法”思想成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基礎;“士”階層出現,私學大興。
這些“士”階層有文化知識,有政治謀略,有軍事才能,他們的活動不受國界的限制,無論走到哪裏,都受到統治者的禮遇,從這個意義上講,士人的活躍,奠定了思想文化繁榮的基礎。
此後,個人著書立說蔚然成風,道、法、名、兵、陰陽、農、雜等學派相繼出現,形成了空前的“百家爭鳴”的新氣象。人們手中已經有很多書籍,學術文化開始步入民間,整個社會的文化、科學水平得到普及和提高。?
戰國是壹個大變革的時代。鐵制工具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個體家庭得以成為基本的生產單位。戰國時期法家先賢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樂毅、劇辛相繼在各國變法,廢除貴族世襲特權,可以使平民通過開墾荒地、獲得軍功等渠道成為新的土地所有者。
讓國人平民有了做官的機會,瓦解了周朝的等級制度。從根本上動搖了靠血緣紐帶維系的貴族政體。平民的政治代言人是法家,法家的政治口號是“緣法而治”、“不別親疏,不殊貴賤,壹斷於法”、“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