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在這個時節會響起春雷,在土裏冬眠的昆蟲會被驚醒,開始活動,所以被稱為啟蟄,後來為了避諱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劉啟的名字,被改為了驚蟄。
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的習俗?
1、吃梨
驚蟄節氣,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幹燥,很容易就讓人感到口幹舌燥,身體不舒服。因此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風俗習慣。
2、打小人
香港、澳門壹向有“打小人”的習俗。傳說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犯之則在年內遭邪惡小人興風作浪,阻撓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因此大家都要買份紙料,內含紙老虎、吉紙、小人紙等去“打小人”。
3、蒙鼓皮
響雷,是驚蟄節氣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壹手持錘,壹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氣象局-驚蟄節氣的由來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驚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