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恒星感知中的“明暗變化”是由人眼和星光與地球大氣的相互作用造成的。?
眾所周知,地球外層大氣的溫度、密度和壓力會隨著高度的不同而變化。溫度和密度的差異必然導致大氣中氣流的不斷波動。這種氣流波動通常被稱為“風”。當來自遙遠恒星的光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它必須穿過不斷劇烈運動的大氣層。在天文學術語中,這種大氣運動變化壹般被稱為湍流。
壹般來說,我們壹直認為恒星發出的光是直線傳播的。然而,星光進入大氣層後,不可避免地會在大氣中發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或散射。此時,恒星發出的光會因為大氣的運動而發生彎曲。當光線發生散射或漫射時,恒星的亮度會發生變化,星光也會發生變化,使得我們肉眼看到的恒星圖像“閃爍”。
所以所謂的恒星閃爍,其實就是大氣對光的影響,改變了我們肉眼接收到的星光。要知道,星星本身並不是忽明忽暗的,外太空的星星會均衡穩定的向外發光。如果妳在地球大氣層之外,妳會發現,在沒有大氣擾動的情況下,肉眼觀察到的恒星並不“眨眼”。只是當星光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光線會發生彎曲傳播,使得人眼接收到的星光發生變化。同理,如果某壹天大氣區域的湍流比較大,或者溫度和密度相差很大,那麽恒星就會比在平靜的夜晚“閃爍”得更嚴重。
在地球上,星星似乎在向我們眨眼,因為地球的大氣層包含了風、溫差和密度的變化。當然,星星不會對人眨眼,但人類可以對星星“眨眼”。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圖片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