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星座查詢 - 中國古代星表和星圖在歷史發展中有哪些淵源?

中國古代星表和星圖在歷史發展中有哪些淵源?

考古人員於1977年在安徽阜陽發掘了壹座西漢早期墓葬,出土了壹個刻有28夜距離的28夜圓盤。這些距離數據與《開元詹靜》中引用的“古度”相同。此外,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行占》記載了公元前3世紀的行星運動數據,說明當時已有測角工具,施時代已有可能測量恒星的坐標位置。北宋政治家王安利的《靈臺秘園》和宋元之交史學家馬端臨的《魏翔考》中保存了宋代觀測星表的資料。兩本書記載的星表中有360顆恒星,有345顆恒星是現代星名公認的。這個星表的準確度在半度左右,測年日期是1052。元代的郭守敬等天文學家也完成了星表的測量,保存在明代的《圓周率去極集》中。這是壹本結合了星圖和目錄的書。星圖上壹顆星的旁邊標明了該星的後退度和後退度。有267個星官,1375個星,739個給定坐標的星。所以,這既是全天星圖,也是全天星表。明代朝廷命譯西域天文文獻四卷,保存在《明代天文文獻譯著》中。書中首次引入量的概念,從托勒密開始就在西方流傳。明朝翻譯的天象文獻中有30顆恒星的星等和經度值,是波斯天文學家Hiroshi Yaer的原作。明朝的另壹個星表在明朝天文學家貝林寫的《七個政治步驟》壹書中,這是壹本阿拉伯天文學導論,寫於1477。星表中有277顆恒星,給出了星等、經緯度,並首次對中西方恒星名稱做了對比,對中國人以後學習歐洲天文知識很有幫助。這個星表的數據可能是元代上渡天文臺的阿拉伯學者測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