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江蘇嘉興唐慧鎮的古兜井村,有壹個七夕湘橋集市。每年七夕,都會有人來參與,搭建香橋。所謂香橋,就是壹座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由各種又粗又長的纏香(紙包線香)做成,裝上欄桿,用五色線做成的花裝飾。
晚上,人們向雙星獻祭,乞求好運,然後焚燒湘橋,象征著雙星已越過湘橋,幸福地相遇。這座香橋源自傳說中的鵲橋傳說。
2、在膠東地區,七夕多七姐妹祭拜。少婦們穿上新衣,聚在壹起,在宮廷裏為七姐妹喜結連理,唱著歌謠:“黃帝,我請七姐妹上天。我不想畫妳的針,我不想畫妳的線,我想給妳看72個好方法。
在許多地方,《喬華》也是如此。姑娘們用面粉做帶花的餅和包子,如牡丹、荷花、梅花、蘭花、菊花(或適當的水果),還有巧菜,即在酒盅裏培植麥芽(這是宋代的“配種”),適當的水果和巧菜用來祭祀織女。
3.在陜西,七夕之夜,姑娘們要用稻草做壹個壹米多高的“古橋”形狀(也叫巧娘娘,就是織女),讓她穿上姑娘的綠襖紅裙,坐在院子裏;姑娘們獻上瓜果,把預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就是“種”,女人稱之為巧芽)拿出來,切壹塊,放在壹碗清水裏,浮在水面上,看著月亮下的芽影。
4.在福建,婦女和女孩們設立香爐和各種祭品:茶,酒,花瓶插花,五子(龍眼,紅棗,榛子,花生和瓜子)和織女的粉末。拜完雙星,獻給織女的粉分成兩份,壹半扔在屋頂上給織女,另壹半自己打扮美化。
5.在廣東,中國情人節在清朝和民國時期最受重視,有許多有趣的習俗。在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已記載了清初“七母會”的盛況,人們常稱之為“拜七姐妹”。活動通常在年輕女孩和年輕婦女中開展。提前十幾個好姐妹自己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妹”。6月份,壹些大米、麥粒、綠豆會泡在瓷碗裏發芽。
七夕臨近就更忙了。我們需要籌集壹些資金,請家人幫我們用竹紙搭壹座喜鵲橋,制作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七夕節當晚,大廳裏支起八仙桌,系上繡花桌(桌裙),擺上各種五顏六色的花果制品和針線活,展示女兒們的心靈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