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教授指出,原句是“男有德則才,女無才則德”。嚴格來說,陳繼儒不是自己說的,而是被陳收錄在《老人言》壹書中的。所以應該是陳引自“長輩”壹輩。
劉教授進壹步指出,這句話雖然誕生於明末,但卻早已根深蒂固。傳統的人才觀和道德觀是其土壤。“德重於才”是中國人的信仰,不分性別。此外,中國人歷來主張男人要以“德”為本,重“才”輕“德”,所以有“有德之人是才”之說。至於女人,中國人向來不重視她們的才情,而重視她們的“婦德”,深怕“才可礙德”,所以有“女無才則德”這樣的說法。所謂廣義的“才”,當然包括各種才能和智慧。但過去中國女性生活圈子狹窄,無法比詩詞歌賦更好地展現自己的“才華”,所以“才華”往往是指狹義的“文采”。
因此,劉教授認為,與其把“女子無才是德”這種說法視為現代視角下對女性智力的低估和扼殺,不如研究其文化意義和社會背景。但從清朝開始,因為會讀書寫字的女性比以前多了,所以出現了對女性“才”與“德”的討論。這也是近代中國女性爭取權利的前傳。
參考資料:
臺灣省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羅芬美副教授,印象?6?4女?6?4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