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月亮會有不同的相位?
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由西向東移動很長壹段距離,其形狀也在不斷變化,這就是月亮的相位變化,稱為月相。
因為月球本身不發光,所以在太陽光照射下,面對太陽的球體壹半是亮區,另壹半是暗區。由於月球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發生變化,被太陽照射的壹面有時面對地球,有時背對地球;有時月球面對地球的部分較大,有時較小,因此出現不同的月相。
月球磁場的消失
早期的月球專家表示,月球的磁場很弱或者根本沒有磁場,而月球巖石的樣本顯示,它們被強磁場磁化。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學家的另壹個震驚。因為他們總是假設月球巖石沒有磁性。這些科學家後來發現,月球曾經有磁場,但現在沒有了。
在對美國阿波羅宇航員從月球帶回的巖石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月球周圍的磁場不到地球磁場的1/1000,月球上幾乎沒有磁場。然而,研究表明,月球曾經有磁場,然後消失了。
月球磁場從誕生後500-10億年到3600-390億年的磁場。然而,6-9億年後出現時,磁場突然消失了。地球磁場源於地球內核。科學家認為地核分為內核和外核。內核是固體,外核是液體。它的粘滯系數很小,可以快速流動,產生感應電流,從而產生磁場。換句話說,所有行星的磁場都是由感應電流產生的。
根據對月球表面巖石的分析,月球上沒有能產生感應電流的地核。相反,所有的證據都表明,月球表面是壹個溶解的外殼,是流動的熔巖流體形成的“海洋”,後來由於冷卻變成了今天的樣子。起初,幾乎所有的天文學家都認為人類在月球上發現了海洋。事實上,月球的黑暗部分是由熔巖冷卻形成的。
那麽,磁場是從哪裏來的?美國加州大學地球行星科學系德雷克曼教授領導的物理學專家組就此課題進行了三維模擬實驗。實驗之後,他們終於得出了結論。根據該小組的說法,輕而流動的巖石形成了壹個熔巖的“海洋”,當它們從下面漂流到月球表面時,大量像釷和鈾這樣的重放射性元素殘留在其表面下。
當這些元素坍縮時,它們釋放出大量的熱量,這些熱量就像電熱毯壹樣,加熱著月球的內核。被加熱的物質與月球表面形成對流,產生感應電流。這時,月球磁場也就產生了。但當放射性元素坍縮超過某壹點時,對流現象停止,感應電流消失。正是由於這種變化,月球的磁場最終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