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我十之八九立誌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七十而不逾矩。”
文言字義:
三十而立;指孔子三十歲時的事業,其學說已漸成體系。不迷茫:遇事不迷茫,少迷茫。知天命:了解天命,正確對待自己。很容易聽到。各種話我都能聽,都能包容。七十歲,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過分:七十歲,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過分。出發地:同。不要超越規則:不要超越規則。
“20弱冠,30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70古稀,80八旬”常用來指年齡。
原創詩歌: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誌學習;三十歲,我可以屹立於世;四十歲,可以避免迷茫;五十歲時,我已經能夠理解命運;六十歲的時候,妳可以服從命運;到了七十歲,我終於可以為所欲為了,做什麽都符合規則。
我們知道孔子死於73歲。據《孔子傳》:孔子三歲喪父。小時候和媽媽過著並不富裕的生活。其實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學習。到了15歲以後,為了幫助家裏,我就當了壹個人,被雇來在貴族需要禮儀的場合,比如婚喪嫁娶,祭祀的時候,演奏音樂,祈禱。後來因為孔子母親的反對,他又拿起了書。母親去世後,孔子求職受挫,更加堅定了學習的決心。他苦學十余年,在紀家中工作,開辦私塾,以有教無類的精神教育貴族、平民甚至奴隸的子女。30歲時,他的名氣越來越大。三十五歲時,魯國發生內亂,孔子去齊國,在那裏擔任高的大臣,希望能全心全意地為效力,但遭到齊國相晏嬰的阻撓。三年後,我失望地回到魯重新執教。學與教彌補了政治上的挫敗感,我也從中學到了更多的東西。50歲的時候,魯發生了之亂,51歲的時候,他又恢復了做官的身份,被全部殺死。孔子在三個月內消滅了小偷、賭徒和流浪漢。因表現突出,壹年內升任總督察(最高司法長官)公正執法,並在甲骨齊魯會議上取得外交勝利,減少三環城居住人數,平定大臣內亂,殺死邵正茂。其中,邵正茂遇害爭議較大。另外,“三月使魯統治”的說法也是指這個時候。不幸的是,在56歲時,他被解雇了。孔子不得不離開魯,帶著他的學生周遊世界,這是壹個艱苦的過程。後來,在學生冉的幫助下,他被號召起來反抗魯。孔子當時六十八歲。之後,孔子把精力放在整理經典、教育落後上,直到去世。
寓意:
修德學習的階段:壹、有好學之心;第二,建立自己的基本思想來站穩腳跟;第三,人事差異多,但難免與外物有沖突,所以這個心會迷茫,必須研究事物才能得到;第四,為了知天命,妳可以堅定不迷茫,但妳在實施的時候可能會遇到艱難險阻,妳必須能知天命;第五,耳朵裏有光滑的東西,也有不光滑的東西。知道了不順口的道理,就應該能培養出耳中萬物順口;六根隨心而不逾矩,這是學習修德的最高境界。這段話有不同的解釋。主要集中在什麽學習上的“誌向”?什麽是“站著”?什麽是“不迷茫”?什麽是“聽”?「知天命」到什麽程度?等壹下。其實都是字面上直接的解釋。例如,程昌明的翻譯指出,在周朝,兒童在八歲時進入小學。學習基礎文化和武術之類的。他十五歲進入大學,大學也叫“太學”。在那裏,學會做人,治國安邦,等等。朱在《四書集註》中說:“大學者,可以向成人學習。”十五歲:對壹切都很好奇,求知欲很強。什麽都想學,腦子裏都是疑問。吸收新知識非常快。不管怎麽樣,學就是了。三十歲:是做自己陳述的好時機。不碎,不立。是提出自己獨立見解的年齡了。三十多歲的他,總是那麽雄心勃勃。真的叫“狂看世人真醉”。這條路跌跌撞撞,灑了壹地,有人站起來,有人倒下。四十歲,人生的黃金年齡!雖然少了些熱鬧,但多了些理性、成熟和欣賞。五十歲就知道自己的命運,四十歲就應該預見到了,這其實是壹種聰明。不然為什麽叫“不惑之年”?唐代詩人岑參說:“三十而不富的丈夫,可以整天守著他的筆墨硯臺。”。張九齡認為:“如果人到了50歲還沒有成就什麽,那就是大錯特錯了。”。我們細細品味古人對人生的理解,真正理解“立”、“不惑”、“天命”。這句話有利於我們珍惜生命,把握未來和命運,有效安排人生的航向。
那麽,怎樣才能做到人格的完美呢?按照孔子的說法,壹個人要到七十歲才能達到人格的完美,這顯然太遙遠了。其實這些只是人格完善的幾個階段,過程是可以壓縮的。現實生活中,有六七十歲的人還是很有看頭的,但也有三四十歲很豁達的人。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激烈的競爭和快速的變化給人們帶來了很多困惑和焦慮。其實人有各種情緒和困惑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以什麽態度去面對。大多數人的焦慮都源於欲望與現實的沖突,能否及時解決焦慮往往只在壹念之間。當壹個人的心理真的成熟了,人格完美了,他就能合理地調節願望與現實的沖突,從挫折和艱辛中看到希望,從而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正確對待自己的能力和願望。重要的是不管別人怎麽說,妳都要尊重自己。孔子壹生留學德國,直到七十歲才可以為所欲為而不逾矩。由此可見,從自己想要的東西出發,不逾越規則其實很難。從性善的角度來看,真正發自內心的東西,應該是真、善、美兼備的,當然也應該符合人類社會形成的規範。
應用示例:
胡繩先生八十大壽,寫了《八十年》這首詩,寫了壹首紀念自己壹生的詩。
《八十周年》詩中說:“生於亂世,則慷慨,老而更盛。天命難知,塵埃多變,敢於求真。”《子明壽》:“立誌學十之五,三十而立,四十而惑。困惑不解,掛了三十年。七八十年,粗略知天命。”對照著讀詩和碑文,頗有感慨。孔子說他“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而知天命”,胡繩說他“七八而知天命”,“惑而不解”三十年。這30年,用胡繩自己的話說,大致是“從5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也就是1957到1987這段時間。《論語·為政》,原文:
子曰:“我十之八九立誌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七十而不逾矩。”
翻譯如下: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讀書,三十歲就能自立了。40歲了,有事不迷茫。50歲的時候,我明白了什麽是命運。在60歲的時候,我可以聽取不同的意見。70歲了,不能為所欲為,也沒有越雷池壹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