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1,拜月
我國古代就有“秋暮暮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數,家裏的和外地的,都算在壹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壹樣。
?2.賞花燈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在中秋節過元宵節的習俗。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節時,“小紅”燈籠被放入江中漂流玩耍。明清以來,中秋節的習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種中秋樹、放天燈等習俗。
元宵不僅種類繁多,還經常用剪紙、字畫、詩詞等裝飾,是我國傳統民間工藝品的壹種展示。在廣州、香港等地,“樹中秋”的活動就是豎起彩燈的意思。鮮艷的彩燈不僅豐富了節日的氣氛,也成為城市壹道獨特的風景。在廣西南寧,除了用紙和竹子綁成的各種燈籠供孩子們玩耍外,還有簡單的套燈、南瓜燈和橘子燈。所謂“天燈”,即孔明燈籠,是壹種紙做的燈。在燈下點燃蠟燭,熱氣能讓燈飛到空中,讓人笑逐顏開。
燈象征著希望。在中國的傳統節日裏,賞燈非常受歡迎,這表明中華民族對生活充滿樂觀,對未來充滿期待。
?3.點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壹派美景。然而人們並不滿足於此,於是就有了燃燈助月的習俗。
中秋節月明,人們會出去旅遊。當時他們手持燈籠,所以有燃燈助月的習俗。“燃燈”源於道教的“三元論”: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是夏媛節。掌管上、中、下三要素的三官分別是天、地、人。天官喜事,元宵節要點燈籠。元宵節燃燈放火之風始於漢代。到了唐朝,就成了風俗。在明清時期,人們也有在中秋節燒燈籠的習俗。
?4.賞桂花?喝桂花酒
中秋節賞桂是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桂花背後的善德,不僅崇高美好,而且與仕途經濟掛鉤,即取“月桂樹”之善心,以求中考。中秋節賞桂,表明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和贊美是甜蜜的。在古代,人們把桂花及其果實視為崇高、美麗和吉祥的象征。所以中秋節賞桂花喝桂花酒也是壹種習俗,是壹道美麗的風景。
喝桂花酒每年中秋之夜,人們都會在月中仰望桂花,聞壹聞桂香,飲壹杯桂花酒,慶祝壹家人的甜蜜,歡聚壹堂,成為節日的壹種美好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還具有食用價值。在屈原的《九歌》中,有“扶馬而戰,飲桂漿”“飲桂酒而飲椒漿”等詩句。可見中國喝桂花酒的年代已經相當久遠了。
?5.品嘗螃蟹
這是江浙壹帶的風俗,中秋節是“蟹膏肥美,稻花香”的季節。壹輪圓月,壹壺清酒,幾個老友,壹盤大閘蟹,令人神往。回到世俗生活:但是今天的大閘蟹壹定夠貴。妳還不如把月亮留到明天。
?6.吃蝸牛
在清朝鹹豐年間的《順德縣誌》中記載:“八月望日,猶在食螺。”中秋節吃螺螄是很多廣東人的壓軸美食。壹方面,人們認為吃蝸牛可以提高視力。據說八月十五吃螺螄可以讓眼睛“亮如秋月”。其次,我認為蝸牛的肥美也意味著美;第三,蝸牛有殼,剝殼吃肉是“吃心(新)運”的標誌,是為了辟邪、辟邪。
另壹方面,“螺”字與粵語中的“螺”字諧音,螺意為“餵田”。俗話說“無食則問螺(羅)”。中秋之夜吃田螺,意味著豐收,意味著五谷豐登。
?7、燃燒塔
中秋之夜燒塔。塔的高度從1-3米不等,多為碎瓦砌成。大塔也是用磚砌成,約占塔高的1/4,再用瓦片疊起來,頂部留壹個塔口,供燃料輸送。在中秋之夜,它會被點燃燃燒。燃料是木頭、竹子、谷殼等。火旺的時候會澆上松香粉助威,非常壯觀。
還有燒佛塔的民間規定。誰把佛塔燒到滿屋誰就贏了,在燃燒過程中失敗或倒塌的人就輸了。獲勝者將由主持人頒發彩旗、獎金或獎品。據說燒塔也是元末漢人反抗殘暴統治者和中秋起義的起源。
現代人用“燒塔”來祈求飯飽、家興旺、親友平安。江西、廣州等地至今仍沿襲這壹習俗。
?8.觀察潮汐
中秋節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蘇軾《八月十五觀潮》:“我知玉兔甚圓,九月已霜。發消息關上門關鑰匙,夜潮留月。”古代在浙江,中秋節除了賞月,觀潮是另壹項中秋活動。時至今日,錢塘觀潮仍是浙江中秋節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
此外,壹些地方還形成了許多特殊的中秋節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之外,還有香港的舞龍、安徽的打樁塔、廣州的中秋節、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的賞月、戴的、苗的跳月、董的偷月菜、高山族的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