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雙全的英雄姚啟勝。
三人中年齡最大的姚啟勝,出生於明朝天啟時期,類似於電視劇中姚啟勝的糟老頭形象。但是歷史上的姚啟勝和電視劇裏的姚啟勝是不壹樣的。他挺勇敢的,文武雙全的軍事將領,又不是施瑯的老師。
歷史上的姚啟勝是浙江紹興人。他從小就是個戰士。他相當俠義,慷慨豪邁,有古代俠客的風範。
順治初,清朝豫親王多多領兵占領江南,姚啟勝為躲避清軍,遷居南通通州。後來,姚啟生受到當地士紳孫藝程的欺淩。姚啟勝很生氣,他轉向清軍,並任命為通州周知,因為他在戰鬥中表現勇敢。於是,姚啟勝徹底報復了欺負他的孫藝程。他利用手中的權力判決孫藝程支持明朝殘余勢力,並堅持當場殺死孫藝程。姚啟勝在《棒殺》中欺負了自己的孫藝程後辭職回了老家。
後來,姚啟勝在回老家的路上遇到了兩個欺負婦女的士兵,姚啟勝做出了俠義之舉,將這兩個欺負婦女的士兵殺死,送回家。從所有這些,我們可以看到,姚啟勝是相當俠義,他可以得到報復,是勇敢的。
姚啟勝在殺了兩個喪心病狂的清兵後回到家鄉隱姓埋名,生怕被人發現,姚啟勝壹改勇武作風,開始專心學習和鉆研經學。
後來姚啟勝看到清兵被殺後,清廷並沒有過多追究這兩名清兵的死因。姚啟勝想不辜負他壹生所學,所以他想參加科舉考試。但是,姚啟勝到壹半才開始學習寫作,他怕自己可能參加不了嚴肅的科舉考試。於是姚啟勝依附家族中的漢八旗子弟,頂著漢朝八旗,打著紅旗隸屬漢軍。因此,姚啟勝有資格參加清朝專門的八旗科舉考試。
八旗科舉是專門為清朝八旗子弟創設的。八旗科舉和傳統科舉不壹樣,考文化的難度比傳統科舉小很多。但八旗科舉考試要求中國舉兵文武雙全,因為滿族尊崇弓馬,所以中國舉兵不僅要文化合格,還要精通騎射。如果發現中國舉重運動員只是文化,他和監考老師都會受到處罰。
所以八旗科舉屬於比較全能的科舉,既要求文武雙全,但在文化上難度也比傳統科舉低很多。畢竟只是給八旗子弟看的,這些子弟很少有精通文化的。他們只需要會拉弓騎馬就能贏得科舉,所以他們的競爭力弱於傳統科舉,而這正是姚啟勝所擅長的。
姚啟勝早年習武,弓騎嫻熟,對他來說司空見慣。後來棄武,學得很好。於是,姚啟勝拿到漢旗後參加了八旗科舉,並在康熙二年(1663)取得鄉試第壹名,因此被授予廣東香山縣令的職位。
康熙年間壹直秉承明朝中後期的海禁政策,但姚啟勝對沿海貿易持開明態度,因此在出任象山縣令時遭到禦史彈劾。康熙八年(1669),做官不到六年的姚啟勝在彈劾下被罷官,姚啟勝幹脆回老家閑散。
這是姚啟勝的前半生,仕途並不是很如意。當然,在歷史上,當時的姚啟勝雖然是被迫的,但他家裏有錢,所以生活並不貧困,和電視劇裏盛京馬場窮的乞丐姚啟勝的形象完全不同。
此外,歷史上的姚啟勝在康熙接收臺灣省時並不是周培公推薦的。接著說,康熙八年,姚啟勝被罷官,賦閑在家,直到康熙十三年(1674),吳三桂率先在三藩掀起叛亂,即雲南平南王吳三桂,福建靖南王尚可喜。
三藩之亂爆發後,耿調兵出,福建反叛,又領兵入浙江。浙江臺州和溫州都被耿占領。這時,閑在家裏的姚啟勝覺得應該平叛報國,於是傾其所有招募項勇。他把招募來的項勇交給了康子介,康子介是康熙派去鎮壓叛亂的旗主和禮貌王子戴珊的後代。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姚啟勝跟隨太子康滅了耿。康熙十五年(1676),姚啟勝跟隨舒潔進攻福建。這壹年,收復福建,耿投降。後來,在舊金山叛亂平息後,他於1960年被處決。
姚啟勝在與舒潔平撫福建的戰鬥中表現神勇,得到了舒潔的認可。當然,這也與姚啟勝在中央的人有很大關系。姚啟勝的妹夫是黃汐源,康熙初年的漢族大學生。
正是黃汐源讓舒潔去照顧他的哥哥姚啟勝,而姚啟勝又非常勇敢,所以舒潔非常器重姚啟勝。在立下大功的時候,舒潔還在上面提到的康熙中讓姚啟勝做了首領,所以康熙並不知道姚啟勝是這樣壹位驍勇的將軍,而姚啟勝因為平定耿叛亂的貢獻,被康熙任命為福建布署。這屬於壹個地方官員,是壹個省的二號人物。
起義之初,吳三桂秘密聯系臺灣省鄭成功之子鄭靜,希望鄭靜從臺灣省派兵登陸福建漳州、泉州,與清政府作戰。與此同時,為應對鄭經,吳三桂還派姜勇韓大人從江西派兵前往福建與鄭經會師。
結果吳三桂手下的勇將韓大人看到苻堅耿被滅,預感到三藩之亂遲早要失敗,就投降了。恰好韓大人和姚啟勝見過壹次面,於是姚啟勝投降了韓大人單,於是韓大人麾下的三千多人全部被姚啟勝收編。
姚啟勝率領韓大人直接擊退駐守漳州、泉州的鄭靜。鄭經見韓大人投降,趕緊撤兵回廈門。姚啟勝成功收復漳州、泉州。當時的福建巡撫郎非常看好姚啟勝。恰巧朗·左婷病重,準備退休。隱退前,郎向康熙推薦姚啟勝接替他出任福建巡撫,於是康熙批準了郎的建議,姚啟勝出任福建巡撫。
即姚啟勝出任福建巡撫以來,與臺灣省的光復結下了不解之緣。三藩之亂平定後,福建巡撫姚啟勝壹直主管福建海防,主要是與鄭經作戰。
鄭經曾率劉國軒、馮希範等將領多次入侵福建沿海。康熙十九年(1680),姚啟勝率軍徹底擊退鄭經、劉國軒、馮希範,收復了鄭經常年占領的金門、廈門。所以,得益於此,康熙加姚啟勝為兵部尚書,太保親王,世襲騎校尉,雲騎校尉。
鄭靜在被姚啟勝擊退後回到臺灣省不久就去世了。他的長子鄭克倉本應繼承延平王的爵位,卻被劉國軒和馮希範誣陷殺害。他的小兒子鄭克雙被劉國軒和馮希範封為延平王。此時,姚啟勝認為收復臺灣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請求康熙發兵收復臺灣。
姚啟勝擅長陸戰而不擅長海戰,清軍也擅長陸戰而不擅長海戰。所以要收復臺灣省,就要有精通海戰的將領,組建水師。於是,姚啟勝向康熙建議,成立福建水師,以制服臺灣省,並推舉原臺灣省都督施瑯為水師提督。李光地,也是福建人,當時是內閣學士。他對家鄉福建的情況了如指掌。李光地看到姚啟勝的建議後,非常認可,於是聯名姚啟勝* * *向康熙推薦施瑯組建福建水師。
這和電視劇裏的情節差不多,只不過姚啟勝和施瑯之前並不認識,並不是電視劇裏表現出來的師生關系。歷史上,姚啟勝知道推薦施瑯的是清代鄭成功降遷令之子、海城公爵黃武之子黃芳。姚啟勝想用黃做提督收復臺灣省,但黃在與鄭經的戰鬥中犧牲了。黃杜芳臨死前向姚啟勝推薦施瑯收復臺灣,於是姚啟勝知道向康熙推薦施瑯。
康熙批準了姚啟勝、李光地的推薦,施瑯成為福建水師提督。他訓練海軍才壹年多。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瑯率水師攻占澎湖列島,姚啟勝配合施瑯據福建,提供後勤補給。這年八月,施瑯成功收復臺灣省,年僅13歲的鄭在。
臺灣省光復後,清朝中央政府的大臣貴族認為臺灣省島在海外孤立,不如將人遷入大陸,棄島而去。康熙幾乎被這些禮儀貴胄說服了。此時,姚啟勝和施瑯得知朝廷要棄島,都是萬分焦慮。他們聯名上書訴苦利弊,不讓康熙棄島,不讓土地白白給荷蘭人。
可惜姚啟勝沒有等到康熙的回復,收復了臺灣省。那年年底,姚啟勝認識了施瑯,回到福州,隨後因為舊病復發,在部隊病逝。
姚啟勝對康熙朝最大的貢獻是平定了耿之亂,幫助康熙順利收復臺灣省。同時,姚啟勝也為維護中國的領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貢獻。姚啟勝和施瑯是當時極少數對歐洲殖民者有深刻了解的中國人。如果臺灣被放棄,那它肯定會落入荷蘭殖民者手中,然後臺灣就會成為歐洲殖民者侵略中國的跳板。所以姚啟勝和施瑯堅持不讓康熙放棄臺灣省島,後來施瑯在姚啟勝的思想下堅持開發臺灣省島,使中國的國家領土和領海完整地保存下來。在這些方面,稱姚啟勝和施瑯為民族英雄並不為過。
周培公依附權貴。
在這部電視劇中,周培公這個人物被刻畫得非常崇高。虛構的人物康熙帝吳次友給周培公寫了壹封推薦信,請他到明珠大學避難。但他出身忠厚,不屑權貴,希望通過科舉入朝參政。最終因為在考試中沒有避開康熙名字中的“玄”字而被逐出考場。但在流落街頭的時候,康熙意外發現,他是康熙身邊最重要的謀臣,做出了很多成績。最終康熙因不滿滿清大臣,被調到盛京,多年後病逝。
這是電視劇中周培公的大致情況。事實上,歷史上的周培公與電視劇和小說完全不同,不僅完全不同,而且是相反的形象。歷史上的周培公不是壹個不屑於依附權貴的人。正是通過依附有權勢的人,他才能升到最高層。
周培公,字周暢,湖北荊門人。他小時候失去了父親,後來母親也去世了。年輕的周培公很孤獨,成了村裏的壹名小卒。壹個偶然的機會,他得以攀附權貴,跟隨他們進京,為文案人員充當內閣拜將。
電視劇中的周培公,生前曾向康熙推薦姚啟勝收復臺灣省。事實上,周培公與歷史上的姚期生關系不大,歷史上的周培公比姚期生小10歲,比姚期生多活了近20年。
所以不存在姚啟勝生前推薦的事情。在歷史上,周培公和姚啟勝幾乎沒有什麽關系。如果非要把周培公和姚啟勝聯系在壹起,那就是歷史上周培公攀附的權貴是姚啟勝的妹夫陳晗,大學生黃汐源。
黃喜洲在周培公可以說是壹個貴族。三藩之亂爆發後,吳三桂策動陜西提督王在西北策應自己,隨後王揭竿而起反清響應吳三桂,而吳三桂則希望打通耿與王之間的聯系,使西南、東南、西北相連,但吳三桂的戰略意圖被康熙識破,於是康熙派東葛大學士、兵部尚書去斬斷耿與王府。
當黃汐源率軍出征時,他讓周培公做參謀,這樣周培公就能參與平定三藩市的叛亂。
後來王勢力比較強大,康熙擔心黃喜洲壹個人對付不了,就派黃喜洲主要消滅企圖與西北聯系的耿部,又派大學士為撫遠將軍,率654.38+萬大軍圍剿王。
耿當時是腹背受敵。西邊是的軍隊,東邊是康的軍隊,耿很快就撤退了。黃汐源覺得平定耿的功勞不大,就給寫了壹封信,推薦到籌劃軍務。就這樣,轉戰西北,跟隨王參加了對的圍剿。
王是明清時期壹位驍勇的將軍,綽號“活呂布”,非常勇猛。早年與清軍作戰,使驍勇善戰的八旗人非常害怕,所以以為首的八旗人都對王的名聲感到震驚。
周培公抵達圖海軍隊。通過觀察形勢,周培公對圖海的形勢作出了判斷和分析。認為是被迫響應吳三桂的,因為吳三桂曾多次勸起兵響應,但都遭到拒絕。後王與前陜甘總督摩羅不和,在沖突中誤殺摩羅,王被迫起兵響應吳三桂反清。
於是,以為只要找個能說會道的人勸王投降,就可以不流血投降了。圖海也同意周培公的想法,但他壹時沒有找到合適的投降人選。
正巧王的幕僚黃九疇和主事大臣龔榮宇是老鄉,龔榮宇是人,素有相識。這兩個人並不想追隨的反清運動,但他們壹直在勸說投降。得知周培公在圖海的軍隊中,他們秘密聯系了周培公並交換了消息。看到這種情況,決定冒險進城投降王。
周培公的舉動實際上是壹種追求財富和風險的伎倆。他把自己單槍匹馬進城投降王的意思和說了,當即喜出望外,並當即給康熙寫了的投降計劃。康熙得知後喜出望外,當即宣布周培公來京,並要在幹青宮親自面見周培公。
康熙召見周培公後,仔細聽取了周培公的投降計劃,感到非常滿意。他立即任命周培公為軍政參議院。這個職位本來是從三品或正四品的官銜,康熙給了周培公壹個正四品,給了周培公壹個黃馬褂和壹封投降書。
結果,周培公在這場狹隘的冒險中獲得了成功。他穿著黃夾克,拿著投降書去見王。此外,他的老鄉,黃九疇和龔榮宇,在王面前說服他,最後王決定投降。
征服了讓所有人都懼怕八旗軍的“活呂布”王,這讓康熙非常高興。王的叛軍是當時離京城最近的叛軍,所以對康熙在京的威脅很大,而不流血就征服了王,肯定讓康熙很高興。
康熙在事後獎勵了周培公,並問他想要什麽,但周培公表現出孝順。他別無所求,只求康熙能追到他的父母。他和周培公壹起解決了康熙的威脅,並向他索要金銀甚至官職。更何況他只是要求給死者封號,康熙並不吝嗇。
康熙親自給周培公的父母寫了悼詞,追授周培公的父母官職和爵位,稱贊周培公的父母生了壹個好兒子。可以說,周培公成了當時康熙面前的大明星。
三藩市叛亂平定後,周培公被解除山東軍政委員職務。後來,周培公因與同事的嫌隙和憤怒而辭職,從此在家鄉荊門無所事事。
後來,當周培公得知康熙在準噶爾討伐噶爾丹時,他覺得自己的機會又來了。周培公不願意放棄自己的仕途,急忙寫了壹份平定葛爾丹的計劃。陳尚成是康熙,被康熙采用並賞識,特封周培公為盛京將軍。
不像電視劇裏的周培公被康熙貶到盛京,歷史上盛京將軍的官職是康熙時期的頂級武官,比周培公之前的軍政元老院官職大得多,所以歷史上的周培公不是被貶到盛京,而是被提拔了。
之後,周培公在盛京做了11年的將軍,直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培公去世。
在這裏,我想說,周培公是歷史上的壹個馬屁精,對黃汐源是如此,對盛京也是如此。康熙後宮中最寵愛的妃子是費祎郭羅氏,而費祎的父親三官保是周培公的盛京助理。三官保的官職是正司品,周培公是鄭益萍盛京將軍。
周培公本該是三官堡的老大,但三官堡卻依仗他的兩個女兒做康熙的妃子,尤其是他的大女兒費祎,深得康熙寵愛。他非常傲慢自大。他沒有理會盛京的周培公將軍,而與周培公坐在同壹個地方,邊走邊陪著他。沒有任何禮貌,但周培公對他很尊重,因為他是費祎的父親,這進壹步鼓勵了三官寶的囂張氣焰。
因此,歷史上的周培公與電視劇中的形象大相徑庭。他是個馬屁精,有權勢的人,壹直不推薦姚啟勝。而且歷史上的周培公並不像電視劇裏那麽短命,他在康熙征服加爾丹之後就死在了辦公室裏。
康熙心腹李光地
電視劇裏的李光地差點被康熙招為女婿,嫁給了藍旗爾格格。後來開始黑化,變得惡毒,最終被康熙貶為澎湖列島知府。
事實上,歷史上的李光地是清代的壹位代理科學家,是壹位學識淵博的學者。而且他比康熙大了將近10歲,歷史上不會被康熙的女兒看中。蘭本人只是電視劇中虛構的人物,而李光地在後期的康熙朝成為館大學士,在沒有宰相的清朝是壹個朝拜者。
李光地是福建泉州人。他是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祥的後代。李光地自幼酷愛讀書,康熙九年(1670)在李光地高中名列第二,由此步入仕途。
李光地中榜後壹直在中央機關當文員或秘書。雖然官職不高,但很容易接觸到皇帝,所以升遷機會很多。所以康熙也知道李光地很有才華,康熙非常推崇儒家文化。由於李光地對儒學有著深厚的認識,康熙經常與他探討儒學,並以此為終身知己。
康熙十二年(1673),李光地向康熙請假南下福建探親,得到康熙批準。然後第二年爆發了舊金山叛亂。李光地在福建的老家恰好是靖南王耿仲晶的地盤,所以李光地留在了福建泉州。後來,耿仲晶聯系鄭靜,全州被鄭靜占領。李光地和家人只好跑到山谷裏躲起來。
後來,耿和鄭經都派人去勸降李光地,但被他嚴詞拒絕。後來李光地偷偷給康熙寫了壹封密函,報告了福建的情況。康熙看了李光地的密信後大為感動,稱贊李光地忠心耿耿。
康熙任命李光地為主事大臣,並吩咐太子康舒潔去營救李光地。後來李光地終於加入了清軍,舒潔推薦李光地為學士,比原來的職位有了進步。
之後,李光地跟隨舒潔圍剿耿仲晶,正是在這壹時期,李光地結識了姚啟勝,以便他們日後推薦施瑯。
李光地自平定三藩之亂以來,壹直擔任學政官職,以傳播學術為主。後來因為清廉,治水有功,康熙提拔李光地為吏部尚書,之後李光地成為內閣大學士。
李光地跟隨康熙多年,兩人既是朋友又是大臣。康熙很欣賞李光地的學識和品行,於是李光地晚年多次以年事已高為由辭職,都被康熙拒絕。康熙給出的理由很簡單:那些年跟著我的只有妳現在,我們的朋友大臣都老了。妳還想離開我嗎?可見康熙對李光地是非常喜愛的,並且是依戀的。
康熙晚年,九子即位。當時朝廷上流行的五月陰貴也參與其中。尹貴受到康熙的懷疑和不信任。從此失去了康熙的寵愛和皇位繼承權。尹貴失寵後,壹直在康熙面前說他好話的大臣都不敢說尹貴好了。僅在康熙五十五年(65438+)
如果是別人,康熙早就眼疾手快了,但是他對李光地沒有眼疾手快的態度。康熙只是感嘆,沒有回答李光地的話。可見李光地在康熙面前很有分量,贏得了康熙的尊重,和電視劇裏的形象完全不壹樣。
康熙五十七年(1718),李光地去世,享年77歲。康熙得知李光地去世後,非常難過。他特地命皇帝的第五子殷琦代替自己祭奠李光地,送他最後壹程,並謚號李光地為“鄭雯”。
雍正曾經評價李光地是壹代完人。
當然,雍正的評價有些誇張。李光地受到當時人們的尊敬,主要是因為他學識淵博,精通理學。但實際上,李光地的人品並沒有康熙、雍正想象的那麽完美。他曾經非常不友好地侵占了他朋友的成就。
當李光地和舒潔反攻耿時,他的壹個老朋友,也被困在耿的叛亂地區。李光地得知這壹消息後,秘密派人與取得聯系,從耿那裏得到了消息。陳夢雷還教他如何反擊,並寫了壹份反叛亂計劃。
李光地不厚道的地方就在這壹刻展現出來了。他以自己的簽名向康熙呈送了陳夢雷的平叛方略,深得康熙賞識,但對陳夢雷只字不提。可以說,李光地壟斷了平叛建議。
耿之亂平定後,陳夢雷反而被捕,誣陷為耿的黨羽,並以通敵罪將他斬首。在被處死之前,李光地的良心發現,他出來證明與耿並無瓜葛,但他仍然沒有提到曾為他策劃過平叛計劃。結果,陳夢雷沒有被斬首,但他仍然被流放,這也是比較悲慘的。
所以李光地很不厚道,侵占朋友的功勞。也可能是理學自古以來為人處世就這麽不厚道。縱觀新儒家的歷史,大多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他們可以用手指著別人,但說到自己,就比誰都不厚道。
所以歷史上的李光地雖然沒有電視劇裏那麽惡毒,但也不是什麽善良的人。
寫在最後
所以看起來三個男人的形象和電視劇裏的很不壹樣。姚啟勝是壹個有俠義風範的老兵。
周培公的性格和角色在電視劇中明顯被誇大了。歷史上,他靠依附權貴發家。他主要是在平定三藩時降服了王,後來沒有得到康熙的重用。雖然官至盛京最好的將軍,但周培公在康熙面前並沒有太大的分量,也沒有像電視劇裏那樣成為康熙面前的當紅炸子雞。
李光地是這三個人中在康熙面前最受歡迎最有分量的人,也是康熙的心腹。可以說,李光地這個人物是電視劇裏寫下來的,歷史上的李光地比電視劇裏更受康熙的喜愛和信任。李光地也是三人中唯壹壹個死後獲得謚號的,這說明李光地是康熙的親信大臣,只有親近皇帝的大臣才可以謚號,而周培公和姚啟聲畢竟是外交大臣。但歷史上李光地的德行還是有所損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