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免費算命 - 亂世中的壹股清流——讀《醫生》

亂世中的壹股清流——讀《醫生》

被忽視的群體

從小到大,我壹直和醫院有著不解之緣。

從小身體虛弱,各種病痛不斷;我在青春期患上了抑郁癥,最後在基督教的信仰中,身心逐漸走向光明;年近30,父親因癌癥去世,目睹了當前醫療的諸多問題。

2020年的疫情,醫護人員執行著各自的使命,仿佛要讓這片土地變得更加溫柔和關愛。但與此同時,頻發的醫療事故和緊張的醫患關系仍然阻礙著我們走向幸福。我似乎也明白了魯迅為什麽放棄醫學而投身文學。當他對外在的醫學技術已經失望的時候,他只能回到思想的內在,走向改造國民性的道路。

在這個過程中,其實還有另外壹個群體,和“魯迅”有著同樣的參與。他們忠於神聖的召喚,以拯救靈魂為核心,結合專業的醫療技術,為壹百多年前的中國社會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他們是醫學傳教士。如的嶽父、第壹位來華醫學傳教士彼得·帕克、被譽為“千嬰之母”的林·...當然,還有《醫生》中描述的史美玉和康成(康的助手)的事跡。以下是作者對作家山彥最近出版的非虛構作品《醫生》的解讀。拋磚引玉,與讀者共商。

超越國界的愛

看完這本書,我的思緒仿佛順著作者的敘述,回到了壹百多年前的社會。

史美玉和康成生活在中華民族面臨大變革的時代,這種大變革不僅體現在外部的宏觀形勢上,也深刻地影響著當時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言行。他們都屬於近代中國最早的壹批留學生。雖然命運不同,但在時代的洶湧大潮中,他們卻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是什麽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我在這本書裏找到了最合適的詞,那就是“愛”。

從社會角度看,康成是不幸的。出生於1873,是家中的第六個女兒。在那個普遍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父母原本是想把她送到鄰居家當童養媳的。誰知,鄰居請算命的給她算命,被告知女孩天狗有罪,婚姻不利。

當年輕的生命在這個世界上不被接受和愛時,天父的愛永遠不會改變。他的愛通過壹些人來到了那個看似無助的生活。

當時,只有兩個月大的康成被美國傳教士格特魯德·豪女士收養。康成說:“我,壹個塌鼻子、細眉毛、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女人,和壹個西方女人成了母女。要不是天父的安排,人間怎麽會有這樣的緣分?”

在這種超越種族和國界的大愛鼓舞下,康成壹天天長大。她沒有被原生家庭的陰影和社會習慣所困擾,因為上帝的愛帶領她超越黑暗,走向光明。在郝歌菊女士的悉心培養下,她學會了英語,20歲進入密歇根大學學醫。

與康成不同,史美玉出生在壹個基督教家庭。她的父親是江西衛理公會最早的華人牧師之壹,母親是壹所教會女校的校長。相比之下,史美玉的人生要順利壹些。當時在女性必須裹腳的陋習下,她也沒有被父母要求纏足。更重要的是,她父母的信仰對她的成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不過,和康成壹樣,史美玉也得益於郝歌菊女士的幫助。這次戀愛中的相遇,從此改變了史美玉的人生軌跡。讀到郝歌菊和康成、史美玉超越國界的感情,內心深受觸動。郝歌菊因為愛來到中國;也是因為愛情,養育了兩個中國女孩,讓她們成為了當時自己人的光和鹽。回顧過去,我意識到壹切都有裂縫,但只有愛可以讓所有的分裂和分手。

對福音的信奉

梁啟超曾盛贊康成傳奇的壹生,並在《泰晤士報》上專門撰文《緬懷江西康艾德女士》。文章寫道:“接觸幾國語言文字,天文地理算法,聲光電子繪畫,編織音樂,什麽都學。他進入了密歇根大學。為了拯救眾生的苦難,所以專門開藥,以其家命名……”

作為壹代名人,梁啟超對康成的欣賞容易產生社會效應,也可能給當事人帶來實際利益。但讓我感動的是,康成並沒有在這種贊美中迷失自己。

康成直面梁啟超,並不以對方的善言而沾沾自喜。他反而直言:“我和梅禦都是基督教傳教士,治病救人,是為了實踐主的愛...不僅要拯救中國的病婦,更要拯救中國的靈魂。溫先生根本沒有提到我們的基督徒身份,那就有失身份了……”

梁啟超對福音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許多中國知識分子對基督教的看法,認為基督教是外來宗教,甚至從道德角度將耶穌的福音與孔子的教義相提並論。康成說,比教育更重要的是人心的變化和更新:“教育對民族復興很重要,但還是人心。人只有歸向主,才能懂得自愛。國家的富強是理所當然的。”

康成和梁啟超《論道》的細節,顯示了她與非基督教知識分子對話的決心和智慧。

當很多人不滿康成與西方傳教士關系密切,要求她斷絕與傳教士的聯系時,康成的回應透露出她的堅韌與獨立:“我愛我的人民,相信耶穌是我們國家的未來。先生們,我擺脫傳教工作是不可行的。傳教士做過哪些壞事?傳教士和列強不壹樣,雖然都是白人,天壤之別!”從這些細節中,我被康成對福音的堅持深深感動。她敢於在別人面前承認主的名(見馬太福音10:32-33),有勇氣和智慧去教導人。我也很佩服她的獨立精神和批判性思維!

社會關懷和尹福?

康成和史美玉當時從事的是醫學教育,某種程度上也是社會關懷。眾所周知,基督徒或福音派組織在從事社會關懷時,往往會走向壹個極端,即刻意淡化或根本不談福音,試圖以自己的努力改造社會。

對於康成和史美玉來說,他們可以很好地平衡社會關懷和基督福音之間的張力。他們社會關懷的原始動機和終極取向,是帶領他們所接觸的人,“終有壹天,回到妳(上帝)身邊,忠誠友愛,努力工作,有尊嚴地生活。”也正是這樣壹種以福音為核心的驅動力,讓康成感慨地說:“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走上了醫學教育的道路。我再也沒有後悔過,也沒有停止過。”

他們第壹次嘗到了主的恩典,並願意通過醫療實踐與更多的人分享這種信仰。這不僅體現在他們對福音的確認和委身上,也體現在他們在具體工作中經常禱告和倚靠神的細節上。

1922年,南昌遭受戰亂,傷亡慘重。康成每天早上帶領南昌婦幼醫院的護士為傷兵祈福,也祈求天父照顧護士們的安全。可以說,以愛為輔的修行、祈禱和行動貫穿了康成和石美玉的壹生。本書還原了康成、史美玉作為醫學傳教士如何將醫療與傳教相結合的諸多細節,對今天的教會和機構從事福音社會關懷也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

真實生活圖像

誠然,當我們想到“醫學教育”時,我們總是或多或少地將其理想化,認為醫學傳教士都是英雄般的典範。在這本書裏,作者完全忠於歷史上的原著人物,還原他們最真實的形象,這是非虛構寫作的獨特之處,不可能是假的。

在工作中,他們會經歷軟弱、抑郁,甚至被拋棄、孤獨的情緒壓力。然而這時候,他們選擇帶著禱告來到神面前,緩解自己的情緒。

比如康成說“那壹刻的痛苦是無法形容的...被背叛和拋棄的感覺……”但是,她聽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在最痛苦的時刻祈禱”。

比如史美玉,姐姐安娜1906病逝時,她“悲傷得發呆。”那是壹種深深的孤獨...沒有人理解我的困境,我心中充滿了自憐。”即便如此,她也沒有放棄努力祈禱,盡管她認為這就像聽到了自己的回聲壹樣。

這些敘述,真實人物躍然紙上。他們不再是歷史中的個體,而是血肉之軀。在閱讀中,我感覺像和他們壹起呼吸,感受他們的掙紮、痛苦和快樂。

標簽

斯裏蘭卡的人民已經去世,但“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見傳道書1:9)。康成和史美玉在那個亂世所經歷的挑戰,比如中國文化與基督教信仰之間的張力,如何看待福音與民族主義、社會關懷與福音之間的平衡等等。在今天的時代依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時空和對話方式上發生了變化。

而他們用全部的生命和全部的時間去見證,其實只有回到福音本身,才可能是所有問題的最終答案。

註:本文引用內容均選自《實踐者山彥》(美國:精神文藝出版社,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