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光大師,景宗的第十三個祖先,是壹個希望再來的人。弘毅大師稱其為三百年難得壹見的高僧,並求其出家為徒。殷祖壹生專事弘景教,皈依者超過50萬人。《文超》在國內外流傳甚廣,影響深遠。被尊為景宗的第十三個祖先。
吟祖的這首詩,是寫給景宗派第十二祖吳楚禪師的(“真生死,要菩提,要心悅誠服,要持佛名。)的傳承與發展,是壹切眾生專念佛於法末的綱領,是佛教徒此生生死的捷徑。幾句話說道:
真的為了生死——(學佛的目的)菩提心——(學佛的動機)誠實念佛——(念佛的要領)生存凈土——(生死的捷徑)
我們要想此生生死,活出壹片凈土,就要好好學習,深刻領悟,按照指示去做。
以下分為四點:
壹、真理即生死——學佛的目的
我們學佛是為了什麽?在佛教徒中,很多人對這個問題認識模糊,不重視,有的甚至是錯誤的。普通人學佛有三個共同的目的:
1,為了消災避難,保證家人安全。
這也是合理的要求。佛是眾生的慈父。如果孩子有危險,他必須給父母打電話。眾生有難,佛菩薩自然會來救他。《普門品》說,水、火、刀兵、強盜等災害,只要叫觀音菩薩的名字,菩薩“立即觀其聲,壹切就解脫了。殷祖說:“壹切都可以祈求保佑,迎刃而解。除了做壞事。特別是我們出生在末法時代,各種災難層出不窮。也正是因為這種祈禱,很多人通過消災受益,獲得了對佛教的信心。
但必須認識到,這並不是佛陀出世教育眾生的目的,而只是壹種方便的教育眾生的方式。“先勾,後入佛智。”讓普通人先嘗到甜頭,獲得信心,再進壹步提升到生死、凈土、開悟、眾生的境界。這樣就會明白,不是不能避免災難;但作為學佛的目的,是錯誤的。把壹個無價之寶換成糖,好像不劃算。
2、為了無病無痛,健康長壽。
生病對我們來說是壹種極大的折磨。很多人因為生病而信佛、念佛;也有很多人因為信佛念佛,解除了病痛,堅定了信心。也有很多人因為信佛,念佛而健康長壽。等壹下。
真相是什麽?阿彌陀佛,稱為“阿卡達”藥,是治療所有疾病的特效藥。另外,學佛的人清心寡欲,飲食清淡,思想負擔輕,免疫功能強。再加上停殺放生之類的好理由,必然會得到疾病消除、健康長壽的加持。但這只是學佛的副產品,不是學佛的目的,也不是佛度眾生的初衷。即使活到120歲,也不能生死。有什麽用?
3.求世間福,有的求今生福,有的求來世福。
有的人覺得生活太苦了,真的不想再活了。他們想好好修來世,這樣下輩子才會有好的生活。
有這種想法的人,從根本上來說,是不理解人生和輪回的苦難。想下輩子享受幸福,太愚蠢太危險了。因為,妳會在今生得到祝福,在來世享受福報。福報越大,惡業越大(殺、盜、贏)。如果妳享受快樂,妳就會擺脫它。在第三生,當妳已經享受了所有的福報,妳的惡業已經造出來,妳就去三惡道受報。故稱“三代怨”,第壹命,秀夫;二、享福(造業消福);三生三落,惡有惡報。
當然,我們這些修持佛法的人,必須修持佛(佛法是正道,佛法是助道),離不開佛。此外,殷祖教道:“我真能念佛,不求人間福報,只享人間福報。”如果妳尋求世間的福報,卻不肯回到過去(福報是過去的資源),那麽世間的福報就低人壹等(很差,很少);而如果心不專壹,下輩子就很難決定了!」
如前所述,求消災避難,健康長壽,求世福,都是學佛的副產品。只要我們認真持戒念佛,就壹定會得到。如果妳只追求這些,妳永遠不會失去生死,不會有輪回。
所以壹定要明白,只有“真理即生死”,才是學佛修凈土的目的。上面提到的第壹個問題。
第二,發展菩提心——學佛的動機
這是壹個許願的問題,是修行佛法的關鍵問題。
首先,妳許了什麽願?有些人只想自己活,不管別人。這種念佛方法改成小乘,不對應阿彌陀佛的願望。怎麽才能被佛接受?有的雖在念佛,卻不求生死,只求世間福報。這凈土修行已經蛻變成人,再也不會有輪回,還能談什麽?
菩薩是學佛的動力。佛菩薩不為名利,為他人,為眾生。他們的巨大動力來自於菩提心。
什麽是菩提心?就是有意識的去感受他,利己和利他。具體來說,就是尋求佛道(修智),修眾生之心(傅沛)。
菩提心就是以“無我”(即大智慧)的大精神去做各種利他的事業(即大慈悲)因此,是壹種大智慧、大慈悲、大願相結合的意願。
我們普通人,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動力不是很大,往往是為了個人,比如生病,環境困難,災難等等。這也是人的本性。只要妳能信佛、念佛、修持戒律,佛菩薩就滿足妳的願望,不拋棄壹個眾生。但我們絕不能止步於此,我們必須擴展我們的思維,從“小我”逐漸擴展為“大我”。念佛是為了在凈土生存,是為了求佛求道,見佛聞法。想回來就回來,普渡有緣。所以要有衡量自己的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學佛的動力,是在凈土生存的動力。
我們這些普通人之所以在生死輪回中走不出來,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緊緊抓住這個假身體這個“我”。學佛要從“斷我執”入手,少想“我”,煩惱就會少壹些;多想想眾生,心胸就開闊了。菩提心是在打破自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菩提心的意義。菩提心可以生長,培養壹切善法。所以菩提心被稱為“善之王”。
《無量壽經》的綱領寫著:“發菩提心,常專註”。三代都要菩提心,壹直供奉阿彌陀佛。這是凈土佛法修行的程序。菩薩包括信仰和願望。只有當妳對自己的熱切願望深信不疑時,妳才能印心菩薩。有大願,才能老老實實念佛,才能在凈土生存。故省庵大師《勸菩提心》曰:“何為善根?無非是菩提心。只要妳有菩提心,妳就會超越妳修行的功德。」
這是很清楚的。菩提心可以消除業障,增加善根加持,是前世的重要條件。殷祖道:“菩薩也利己利他。當此心被觸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非常有力迅速,其業障消除,幸福增加,非壹般福報善根所能比喻。」
綜上所述,說明菩提心是學佛的動力,是我們消除業障、修福報、凈土成佛的保障。上面講的是第二個問題“菩提心”。
三、老老實實念佛——念佛的關鍵
念佛是成佛的原因。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也是修凈土法的正道,其他四射六度都有幫助。
怎麽念佛?《無量壽經》說:“菩提心,壹直致力於阿彌陀佛。吳楚神父說:“成為菩提,確信妳的願望,持有佛的名字。尹光的創始人說:“老老實實地念佛。”。不同的提法,基本精神是壹樣的。總結壹下,“我壹直都是供奉阿彌陀佛的。”還有“菩提心,要信願,要持佛名。”就是“老老實實念佛。”因為妳必須有深厚的信仰和熱切的念佛佛法的願望,才能發起菩提心,只有真正修行菩提心的人才能壹直專註,也就是“老老實實念佛。”
“老老實實念佛”壹詞(因為是詩,所以言簡意賅)包含了念佛的認識和態度,念佛的原則和方法。解釋如下:
誠實念佛是對念佛的理解和態度問題。
首先要知道“十法界離不開壹念之差。”普通人是離不開思考的,我們的心整天在十法界打轉。不讀佛法,就讀九法。不讀天堂,就讀地獄。只要心念壹動,就會落入八識場,成為種子。緣分到了,就生效了。故殷祖曰:“心造佛國,亡佛國壹同出現;心靈制造地獄,垂死的地獄壹同出現。有了這個認識,我就可以老老實實念佛了。
誠實念佛也是壹個態度問題。夏蓮居大德念佛說:“三個字是真實和誠實。“老老實實念”二字,才是念佛真傳。殷祖道:念佛的秘訣就是“誠”字。只有“誠心誠意”,才能“老老實實念佛”。“五害,瀕死地獄,恐怖到了極點。見識好,勸他念佛,只念到十次,甚至壹次。因為這個時候他老實到極致,真誠到極致,他“專壹”,他覺得他關系很好。
總結了念佛的方法“皆取六,凈念此起彼伏”。有六個窗戶,其中兩個最難拿。這兩個是俘虜,其他四個不難。“心和聽”是壹種有效的方法。就是心裏讀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此佛名出我心,又回我心(八師天)成為金剛種子。人死了,八識場中善惡(因緣)的種子就湧出來了,也就是種子在起作用。業力支配著神的知識去投生。善業生三善道,惡業生三惡道。這個時候金剛的種子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壹出來就響應阿彌陀佛的願(光),是佛性感應。
只有對念佛有清楚的認識,有正確的態度,有明確的原則,有正確的方法,才能做到無疑惑、無雜質、無間斷(見徐玄大師:論念佛)。這是“老老實實念佛”的具體要求。妳能這樣念佛,這輩子就有所成就了。
是否老老實實念佛,可以對比以下三個:
1,毫無疑問
凈土,做起來容易,信起來難。容易:三歲小孩會讀書;難以置信:連阿羅漢都還不相信,阿彌陀佛經就不言自明了。所以,毫無疑問,只有兩種人:壹種是利器;壹個是愚蠢的丈夫和愚蠢的女人。很難不懷疑這中間有壹大部分人既不紮根,也不願意犯傻。
要想真的老老實實念佛,首先要懷疑。信釋迦牟尼佛沒有謊言;沒有空願信阿彌陀佛;相信過去我們目睹和聽到的事跡都是真實的故事。疑惑消除了,念佛才能誠實。
2、不包含
必須是深入的,長期的熏蒸。有些同修雖然在念佛,但總覺得壹個佛號太簡單,不安全。需要加強保險系數,加上這樣的咒語和經典,甚至可以兼采取其他方法。我覺得越修越安全。有的同修跟著寺裏的和尚上課,每天早晚兩個多小時,功課很多,留給念佛的時間很少。這叫雜修。
明代蓮池大師是菩薩歸來的祖師,八世祖師。他提出:“壹個佛名,壹部經(指小版托米經,大版無量壽經),是壹生的成就。”他自己做到了,他是偉大成就的締造者。教我們同樣的事情。如果妳想在生活中有所成就,妳必須去做。
有人懷疑提倡“壹佛壹名壹經”。難道不需要“深入經文,睿智如海”嗎?不能這樣理解。因為前者說是,後者說不是,雖然協興密不可分,但各有側重。唐代開山祖師、善導大師景宗說得很清楚:“要學,從凡間到佛國,什麽都可以學。想學做生意,就選其中壹種說理的方法,專攻精致的權力,這樣才能快速獲得真正的利益。否則搶劫後很難脫身。」
而且,“深入經文”也不能理解為“博覽群書”;就是要“明白如來的真諦”,才能“慧如海”;還有,學佛不同於學世俗的知識,但是壹旦掌握了,壹切就都掌握了。所以,壹個佛名包含了三藏的12個部分。佛教是壹種“修行”,與世間的向外、分類的學問完全不同。不要誤解創始人的啟蒙。
所以需要壹個深入的、長期的熏蒸,把壹個佛號念到來世,這叫誠實念佛。
3、不間斷
俗話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時斷時續。這輩子要想生老病死,不死是不行的。在家學佛,即使退休也有雜事,還有人和客人的幹擾。和尚也要遵守常住地的安排,壹切要隨大流,念佛的時間也不能完全自由控制。關鍵是妳自己的理解,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不間斷,不是什麽事都做,而是說需要做什麽事的時候,就壹心壹意去做,做完了再提佛號。
要做到“不間斷”,就要把作業算出來,每天讀多少,必須按時完成。每天3000-10000聲應該算。這是主要的。至於走、住、坐、臥,隨緣打坐都是輔助功夫。
能夠這樣“老老實實念佛”,必然是壹生的成就。
四、生存凈土——生死捷徑
佛說的壹切都是為了讓眾生生老病死。但季節不同,眾生根不同。我們眾生生於末法,如果不屬於末法利器,正如佛陀在《大寶濟經》中所說:“末法,億萬人修行,難得(少)得道;念佛才能生生死死。”也是近代壹位高僧道長說的:“末法眾生,無生死,除非念佛;除非念佛,否則不能有情。這說明生死靠自己的努力和靠佛祖的力量是有很大區別的。可以概括為四句話:
壹個人生死難,壹個人生死易。
在老嫗中生死難,在極樂中生死易。
印祖說,壹切修行都要靠自力更生。讀佛讀法,靠佛生滅。生死取決於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壹個人的命或者兩個人的命。結第壹個果子的人將七次轉世到天堂,七次轉世到世界。妳得得到四個果實來計算生死。他還說,禪修雖然頭腦清晰,悟性明確,但如果未能證明成功,那還是壹個普通人,不是聖人,再來也難免不入迷。他還說:“念佛的方法是佛教中的特殊方法。在佛性的幫助下,妳可以將妳的業力帶到生活中。(指這個世界,尚未與行業名稱混淆。如果妳出生在西方,妳將沒有工作,妳必須把妳的事業帶到西方。不管功夫深淺,妳真的信了,妳就真心念佛,妳就都死了。(見《尹光大師全集問答選》第185頁。)
蓮池大師說:“今天人們喜歡談論開悟和生死。我不知道在女人的世界裏很難實現(生死、覺悟),名字在三界中脫穎而出。司徒漢(二果羅漢)還在為後三品所惑,又要在人天重生。這片土地上的蕓蕓眾生,大部分都是西方來的,然後才覺悟。永明法師說:“但是如果妳能看到托米,為什麽不開悟呢?".)死於西方修行,名在三界之外,萬無壹失。”(見雲起法會)”
蓮池大師說,我觀察過,歷代士大夫中,才華出眾、頭腦聰明的人,上輩子大多是和尚。再化身女主,十個人有九個是著迷的。天下五濁惡,退太多,聖賢難免。(見蓮池大師《前生集》)《龍樹凈土》說的是五祖戒了禪師,後來到蘇東坡,有了三毒的習慣,此生充滿了詩詞歌賦。紀老四十年不睡,苦思冥想。坐過之後,紙襖也燒了舍利子。來享受巨大的財富和悲傷吧。這證明了壹個人的生與死是如此的艱難。
如果妳依靠佛祖的力量生活在極樂世界,那將是最容易和最有保障的。哪怕是五犯十惡,也會把行業帶活;壹旦死亡,永不回頭;蓮花是化生,壽命無限,成就壹生。
從上面可以看出,靠自己的努力生死是那麽的難,而在極樂世界靠自己的佛力生死又是那麽的容易。但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業障很深,有兩種人不想“在凈土生存”。尹光的創始人說:
有壹種人非常傲慢。說自己是佛,何苦念佛?我心清凈,佛土清凈。我為什麽要再次“生活在壹片凈土”?理論上講,眾生皆有佛性,可以成佛;環境由心生,心是純潔的,這是正確的。然而凡夫與佛相隔甚遠。只有通過搶劫和實踐才有希望。空談理論,不實踐,誤導眾生,破壞佛法。這種人死後會墜入無盡的地獄得到獎賞。
有壹種人非常愚蠢。說我們是普通人,不敢夢想超越天堂,生活在凈土。避災救人就夠了。這種人太蠢了。他雖然學佛,但他不想生也不想死。把摩尼珍珠換成糖真可惜!
總之,殷祖的這首詩,點出了生死的捷徑和清理行業的輪廓。第壹句話提醒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生死真實。至於避禍健康長壽,世間的福報都是念佛的副產品,並不沾沾自喜。第二句指出學佛的動機是發菩提心。是測人心,是我們在凈土生存意願的保證。第三句老老實實念佛,包括念佛的理解和態度。第四句,求生凈土,告訴我們,鬥佛易生死,住極樂易生死。
我們都修行凈土法門。這輩子要生要死,就要住凈土。這首詩要作為修行的指南,認真執行就會應驗。希望鼓勵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