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鄉愁,300字左右
讀了的《鄉愁》,感覺俞先生在回憶他寫這首詩時的心情,時光流逝,仿佛就在眼前。他說:“我寫鄉愁的時候,用的是壹個孩子的視角,壹種接近童話的天真。我想,作為壹個詩人應該有廣泛的同情心。不設防,不世故,壹個好的詩人,壹生都應該是天真的。在這個前提下,壹切隱喻都是可能的。”我對他的話深有感觸。在我考上大學想去廣州讀書的那壹年,我在車裏,透過朦朧的玻璃窗看著爸爸媽媽追著車跑,眼淚悄悄的就下來了。那時候我才真正意識到,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家,今天終於要走了。我知道我還能回來,但離家的感覺是如此之深,就像壹個沈重的墜子拽著我的心,無法拯救自己,無法擺脫那種莫名的悲傷...但是,余先生的鄉愁當然遠在我之上。當時他70年代初在臺北生活,離開祖國大陸20年,擔心有生之年沒有回家的希望。他太害怕了,太害怕自己有生之年回不了祖國,回不了家鄉。可是,就是這麽迷茫,因為他沒有選擇!在這樣壹種無限失望的感覺下,他把相思和親情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上,因為那是他和母親、新娘、祖國聯系的唯壹工具,也是他相思唯壹可以寄托的地方!這讓我想起了壹首詩,李誌毅的《算子》,“我住在長江頭,妳住在長江尾。我天天想妳,什麽時候才能不喝長江水?我只希望妳的心和我壹樣,我不會想妳。”在這首詩中,長江水是唯壹連接男女主人公的東西。透過滾滾長江水,他們找到了寄托愛情的東西。在男女主人公的心裏,其實是有各種無奈的,但是他們是那麽真誠地感激這長江水,這是唯壹能讓彼此靠近的東西!多麽令人心碎,為之惋惜,但同時又不得不跟著男女主角去感謝和贊美長江水!相思不傷人,傷人的是無處傾訴。讀余光中的《鄉愁》,有壹種心痛和揪心的痛,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他用壹顆童心寫出了滄桑的惆悵和孤獨。如果妳沒有離開過家鄉,那麽妳永遠不會明白,在靈動的文字背後,其實是壹種深沈,壹種無法紮根的深葉。在我看來,欣賞文字不僅要欣賞它的別出心裁,更要註重它帶來的感受。余先生的詩乍壹看,讓人贊嘆他所選擇的“物”是如此的工整巧妙,但回味良久,才發現這種巧妙掩蓋了如此深刻的孤獨與無奈。但是,這讓我想起了那個更孤獨無助,“這種感覺很難發出來”的人。相比之下,余先生還是幸運的,因為他的相思還能找到可以托付的東西,也有可以掛念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