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待生死的態度不同: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槃”,脫離了生死輪回。道教對生活普遍持積極向上的態度。
2.道教和佛教最大的區別就是“道教說今生,佛教說來世”。
3.基本區別在於:道教主張以生命為真理,追求長壽成仙。佛教,以慈悲為懷,摒棄邪陽山的教條,因果輪回的法則令人欽佩。佛教更像是壹朵精致細膩的蓮花。
4.生命起源不同:佛教有雲。只要是勸眾生向善,壹切法都是佛法。好人用惡法,惡法也是善,壞人用善法,善法也是惡。有易經的時候,沒有道教。所以,道家把《易經》歸為自己的學說,多少有點思想盜竊。至於太極圖和陰陽魚,是道家用了易經的思想。
5.佛的智慧證明自己破除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所以佛就是覺悟的意思。佛不是萬能的。他只能教導我們,他不能讓我們上天堂,也不能判我們下地獄。佛是自覺覺悟他,覺悟圓滿的人。
擴展數據: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傳說前約600年——傳說前約470年)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李明兒,字伯陽,楚(河南鹿邑縣東)古縣李湘曲仁裏人。有些人說它也被稱為老聃。具體名稱在史料中也相當不全。“關嶺陰曰,子必隱,強書於我。所以老子著書立說,講了五千多字的道德。”漢書《老子張句》共81章。前37章為《陶靜》,後44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字》,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之前的著作,受到當時諸子的推崇。它是春秋時期老黎姿兒寫的,是道家哲學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為兩部分。原著第壹部分是道德經,第二部分是道德經,共分81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能看到的原版是《老子》,1993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1973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是學者看重的。
佛經是佛陀所說的話的匯編,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法是佛教組織為信眾或信徒制定的戒律或行為準則;理論是對經典和規律的解釋或闡述。它的傳說壹部分可能是為了展示佛教的神奇;其理念和實踐值得研究和深思。它把壹代人的因果延伸到了第三代人的因果,可以合理解釋壹些科學上無法解釋的現象,不管它是否存在,達到引導人們向善的作用。
其將佛教經典分為經、法、論三部集是以其內容為依據的,這是最基本的分類,也是最常用的壹種。經典、法律和理論所包含的內容如下:
1.佛經壹般被認為是佛陀所說的話的匯編,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
法是佛教組織為信眾制定的戒律或行為準則,其基本原則壹般被認為是由佛教確定的,而系統的佛教戒律是後來逐漸形成的。
3.理論是對教義的解釋,或是對經典、法條等佛經中重要思想的闡述。在佛教中,壹般認為是菩薩或各派論者之作,但也有少數論者認為是佛本人之作。
精通佛學的稱為法師,精通經書、藏經的稱為文士,精通法律、藏經的稱為律師,精通討論藏經的稱為講解員,精通經書、法律、藏經的稱為三藏法師,如唐三藏法師玄奘。
參考鏈接:
道經-百度百科
佛經-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