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就各朝稱謂的由來說明如下:(南北朝、五代缺失,歡迎補充)
夏:據《史記》引漢武帝紀昀曰:“虞名,於豫南,今河南楊寨”,因習慣稱其政權為“夏”。據史家先生說,於之子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嶽地區)後,才稱之為“夏”。
商:相傳商的始祖齊幫助禹治水,被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後以“商”稱其部落(或部族)。唐滅時,以“商”為國號。其後裔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稱殷或殷商。
周:周部落到了古宮祈福,就遷到了(今陜西岐山)。滅殷後,以“周”為朝名。周初建都於高(今陜西安西南),後平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高之東,故稱“西周”、“東周”。
秦:據史書記載,這是壹個古老的部落。其首領費子在周的牧馬事業中做出了貢獻。他被周賜姓“嬴”,有壹小塊地給了秦(今水龍溪縣,清水縣谷名)。後來,秦襄公救了周有功,成了諸侯。秦始皇統壹六國,建立了“秦”國。
漢:楚霸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後來劉邦打敗項羽,統壹中國,改國號為“漢”。長安是漢初的都城,洛陽是後漢的都城。所以首都有“西漢”、“東漢”,時間上有“前漢”、“後漢”。
魏:漢獻帝在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在魏縣建祠堂,定漢中,後為“王維”國號。曹丕代漢後稱“魏”。以其皇室姓氏曹,史稱“曹魏”。
蜀國:劉備為漢中山王劉勝後,其國名“漢”意為東漢的延續,又因占據益州,故俗稱蜀國,其政權在歷史上也稱為“蜀漢”。
吳:孫權居陽、荊、焦,地處長江中下遊。春秋時吳國建在這裏,曹魏還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因地處江東,又稱“東吳”。
晉:司馬昭出兵攻蜀後,魏帝封他為並州等10郡的“晉公”,滅蜀後成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了他的爵位,並迫使狄威退位自立為帝。這個國家被稱為“金”,並把洛陽作為其首都。吳鑾化,金氏南渡,瑯邪王司馬睿在建業重建金朝。因為他在洛陽以東,所以歷史上分為“西晉”和“東晉”。
隋:楊忠,隋文帝楊堅之父,曾被北周封為“繼國”。隋文帝攻此爵位,國號為隋,但認為隋有不祥之意,改隋。
唐:的祖父李淵,北周八柱國之壹。被封為“唐公”,爵位傳給了李淵。隋朝後,倦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後,李淵自稱“唐王”,後廢掉隋煬帝楊恒,建立“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後因居住在遼河上遊,故稱“遼”。“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
宋朝:後周恭帝繼位後,奉命回德救節,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即位。因發跡於宋州,故國稱“宋”,定都汴梁(今開封)。靖康年間,金兵降汴京,死於北宋。惠宗第九子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稱“南宋”。
西夏:拓跋思恭占領周霞(今陜西橫山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以周霞命名,稱為“大夏”。正因為如此
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金:金都城到景輝寧(今黑龍江阿城南),在安楚虎水(今阿什河)邊。相傳其水生金在女真語中讀作“安楚虎”。據遼史記載,由於女真長期受契丹控制,完顏阿骨打建國時,鑒於契丹語中“遼”字的含義,其鐵藝雖堅,但也變質了,而黃金不變,以“金”為國號以示壓倒。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由元世祖的忽必烈決定的。以《易經》“大哉”句中的元為數,意為大而先。但有人認為與蒙古族習俗、圖騰有關,也有人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朝: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元勛,由元末的郭子興起義軍發展而來,郭子興屬於安百裏派。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即將來臨”,以此來激勵人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為“光明教”,其教主韓自稱“王銘”(其子稱其為“王小明”),都體現了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壹度信仰教,而且承認自己是派起義軍的壹員(曾任左副元帥)。朱元璋掌權後,國號叫“明”。
清朝:滿族是女真族的壹個分支。女真族在北宋建立了金國,明朝末年實力加強,重建了金國。後金為了向外擴張,斷絕了與明朝的藩屬關系。清太宗將“女真”改為“滿州”,“晉”改為“清”。至於變化的原因,歷史學家眾說紛紜。有人認為皇太極是想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