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就去看醫生,買藥打針都要花錢。多少年來,人們心中“求醫問藥”的模式根深蒂固。幾經波折的心理咨詢行業雖然正在被人們所接受,但受傳統影響,存在諸多誤區。走近的人發現和自己的要求不壹樣,開始的人覺得很簡單。“我有心理障礙,妳就給我解決吧”或者“不就是聊天嗎?妳要註意什麽?”似乎有些問題需要澄清。
壹、心理咨詢≠求教,教好解決問題的方法。
人有心理問題才會想到心理咨詢,但大多數心理問題不是簡單的說教就能解決的。對於詢問者來說,他們認為心理咨詢就是醫生幫他們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要求盡快得到好的解決方案,但大多數問題都是社會心理問題,每個問題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會有不同的思維傾向,所以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方法,作為咨詢師正確的方法不壹定適合詢問者。
正規的心理咨詢是咨詢師和來訪者在討論和討論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人格的不足,通過咨詢來解決和改善這種不足,然後來訪者想出解決方案。相反,如果咨詢師對來訪者的某壹類問題拿定了主意,就違背了心理咨詢的原則。如果壹個人咨詢不同的心理醫生,給他幾個好的策略,最後肯定會無所適從。如果他走捷徑,按照他已經贏得的決定去做,他就會失去自己的個性。心理醫生接下來要為他糾正的是“咨詢依賴”。
二、心理咨詢≠同情的十種體驗。
很多打電話的人,尤其是電話來的人,要求心理醫生見面,處理他們的問題(似乎只有咨詢師回答是,他們才能安心),讓他們同情他,理解他。要求心理咨詢人員閱歷深、閱歷多是人之常情(不排除打電話的人還沒有意識到的偏執的性格),但要求心理咨詢師有相似的經歷是沒有必要的,不管有沒有相似的經歷,都會以極大的同情心對待對方。就像助產士輕柔的動作未必是從生孩子的經歷中學來的。還有壹種現象,心理咨詢的目的似乎是尋求同情。比如戀愛中壹方認為條件優越,另壹方不夠熱情,按照疏導的原則解決他的問題,他會感到不安。也許他會說:“我的條件多麽優越,妳應該同情我,批評他(她)!”想象壹下,贊美和同情詢問者,除了當時壹時的安慰,我無法擺脫自己的認知缺陷,然後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不然怎麽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三、心理咨詢≠精神病,不光彩,不光彩。
目前,雖然人們對心理咨詢有所了解,但仍有壹些人認為這是“治療心理疾病”,或者到了心理疾病的程度才來看心理醫生。心理學家做過統計,來心理門診咨詢的人,有26.3%符合重性精神病的診斷標準。有的人覺得看心理醫生不光彩,不體面,經常偷偷來心理門診,怕被別人發現。事實上,在壹些國家,人們對心理咨詢的理解與我們正好相反。例如,在美國,壹個年輕人在和他的女朋友約會之前安排見他的心理醫生。在約會的時候,他可能會在女朋友面前炫耀自己之前看過心理醫生,女朋友會因此而感動,壹來是覺得男朋友很重視她和約會,二來是覺得他很重視生活質量。
第四,愛情,道德,口才,心理咨詢。
在壹些電臺、電視臺、報紙的欄目主持人,很多都有這種誤解。通過這些新聞媒體,他們有了很高的知名度,開專欄的目的就是為老百姓排憂解難。人們可能會把這些主持人評價為“人生導師”,他們能言善辯,文筆流暢。他們往往從道德家的角度來判斷詢問者的苦惱,把人的心理問題分為對錯、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難道不知道人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是根源於與現實道德倫理的矛盾嗎?就心理問題而言,應該沒有對錯。
比如在廣播裏,聽眾打電話來參加節目,遇到的問題是配偶婚外戀,在迷茫和困惑中訴說自己的苦惱,讓人聽起來好像都是對方的錯。主持人(有時甚至是被動員起來的觀眾)同情參與者,但卻是對幫派的譴責。其實對方有婚外情,本身肯定有很多因素或者應該承擔壹定的責任。除了同情,還要幫助來訪者發現生活中的問題,糾正認知過程。就陶而言,人的情感困惑可能根源於與道德的矛盾。畢竟他們是不可替代的。相反,對對方或打電話者進行道德譴責,會增加打電話者的心理負擔。
五、心理醫生≠萬能算命師。
壹些詢問者神化心理學家。壹個心理狀態就是心理學家是搞心理學的,應該能壹眼看出詢問者的心理問題,否則就是無能。另壹種心理狀態是,打電話的人羞於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不願意透露自己的心理活動,認為醫生能猜到。其實心理醫生也是人。只有運用醫學心理學的原理,基於來訪者提供的問題,才能幫助他們。就像當有人感冒發燒時,醫生會先用體溫計測量體溫,再制定治療方案。
六、悅耳的聲音+理解≠心理咨詢。
從崛起的資訊站來看,都是把脫口秀當做資訊站的壹大板塊,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似乎只要聲音甜美,無論聊什麽都可以聊,迎合詢問者的心理,吸引人。這是標準。雖然有人用了“心理調適”這個含蓄的詞,但打電話的人在與主持人的對話中,已經把主持人當成了心理醫生,或者把這個過程當成了心理咨詢。除了緩解疼痛,很難說它有什麽作用。也有尋求者的目的不是咨詢,他們的難處可能只有主持人自己知道。
什麽是正規的心理咨詢?心理咨詢是為了解決人們的壹些社會心理問題。從業人員不僅要具備健康的人格素質,還應具備以下條件:壹是精通醫學相關的醫學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二、要具備醫學、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區分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礙;只有這樣,才能了解軀體疾病與精神疾病的關系,才能找出部分患者以不適為主的心理和社會根源。再加上壹貫的哲學思維方法和醫學心理咨詢的原則,這才是壹個合格的心理醫生所做的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