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柏-商城斷裂以南的桐柏地區,形成壹個NWW—SEE方向延伸的短軸背側構造(圖4-15)。在背側構造的兩翼,面理分別向東北和西南方向傾斜,傾角壹般在20° ~ 35°之間。在後轉折端,如太白頂地區,紋理近乎水平。背形的東南和西北斜端分別向東南和西北傾斜。拉伸線理特別是窗欞狀構造極為發育,傾向NWW和SEE,傾角多在5° ~ 25°之間。其幾何形態為開放的短軸背形,具有變質核雜巖的特征。構造上,其核部由桐柏雜巖組成,主要巖性為花崗片麻巖和少量表殼巖系,其中表殼巖系主要包括角閃巖和角閃巖片麻巖,被花崗片麻巖包裹。桐柏雜巖北側為肖家廟組高壓變質巖系,榴輝巖多分布於白雲石鈉長石片麻巖、葉理含石榴子石花崗巖和大理巖中,規模不等,見於桐柏縣郊區古井莊、王成剛及桐柏縣中西部郭莊、樓子莊、紅義和、新集。在桐柏雜巖南側,榴輝巖和變質榴輝巖分布較廣,如廣水市杏仁山、隨州市沙河、王莊、路透、棗莊市雙河鎮等。桐柏雜巖兩側榴輝巖和變質榴輝巖的地質特征和巖石組合相似,但至今未發現超高壓變質作用的證據。高壓巖系與桐柏雜巖之間的糜棱巖帶是壹個構造拆離帶,出露段形成於垂直縮短和NWW之下——見近水平伸展系(索樹田等,2001)。
圖4-15桐柏山地質示意圖
桐柏山的上述構造幾何特征表明,其構造樣式與大別山相似,但在桐柏地區,由於構造拆離和地殼隆升程度不如大別山地區強烈,沒有超高壓變質巖系出露,反映了造山帶不同剝蝕段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