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壹般人的理解,婚俗中的“六禮”現在已經過了壹大半了,那就順理成章了,接下來就該安排婚事了!等壹下,有句老話:“行百裏者半九十。”雖然路已經走了壹大半,剩下的可能更難,這也是不確定的。
舊時重慶的習俗是,孩子要等上三五年才能結婚。當男女雙方成年,兩個家庭都平安無事,壹切順利時,他們就準備結婚了。男方定下婚期後,給媒人發了紅色請柬通知女方。這個程序就是“邀約會”,也就是俗稱的“見約會”,報約會。
當這位女士收到紅色請柬和禮品冊時,她的家人很高興。面子上,她還是按照習俗和規矩拒絕了三次。第壹個回答是:女兒家還小;第二次,我說:不可能結婚;第三雲:女孩舍不得父母。如此三次之後,女方家終於同意在壹個黃道吉日送女兒出嫁。
按照老規矩,娘家收到男方“確定”的嫁妝,就要開始安排“婚事”了。所謂“結婚”,就是嫁妝和嫁衣。婚紗有的是請裁縫到家裏量好縫好的,有的是姑娘自己做的。久居閨閣,足不出戶,窗外的春天,敲著心門,女兒家盼著嫁個有才華有出息的小夥子,雖然我們素未謀面,但心裏的憧憬是美好的。古詩裏,出家的姑娘嫁給了自己,於是寫道:
不理我的玳瑁,裝點我的明月。
虛擬窗到朝日,自制婚紗。
婚紗做好了,婚禮儀式定了,結婚前還有壹道程序。這個程序叫“贈與”,俗稱“陪產”。“陪嫁”,婚禮前壹天,女方家請了轎子店的轎子,把姑娘出嫁需要的東西送到男方家。壹個小康之家,為了炫耀“陪讀”的富裕,派出了100多人的隊伍,著實讓鄰居們羨慕不已。轎子幫的工頭會送“護送”,按單送,還會從男方那裏拿到壹大筆開心錢!
不管多少,總有單衣,夾子,皮衣,棉布,四季的衣服,瓷器和錫器,黃金首飾,女兒家的床頭和桌子。這些承諾是結婚成家所必需的,也是對男方“承諾”禮物的壹種回應,所以也叫“禮物”或“回禮”。
收到“回禮”預示著儀式臨近,男方家頓時熱鬧起來。“喜宴”的前壹天晚上,男方家燈火通明,班裏點著紅蠟燭,親朋好友紛紛前來祝賀新郎父母和新郎。這時,新郎穿上父母給的新衣,穿上女方家做的帽子和靴子,恭恭敬敬地跪在祖先的神靈和父母大人面前,親朋好友在新郎的帽子上別上兩枚金花別針。司儀清音先生唱了四八句贊歌,儀式結束後,雙方拍桌開炮,壹直到半夜。這個過程,俗稱“簪花掛紅”、“飲簪花酒”,也叫“花夜”。
第二天,結婚的日子終於到了。那壹天,男方壹早就準備好了五顏六色的轎子,在媒人的帶領下,帶領鼓樂隊和彩旗隊到女方家慶祝婚禮。新娘的轎子四人擡,四人換班;鼓樂隊,由壹個小鼓、兩個鑼、四個喇叭和壹個打擊鼓組成;還有四面彩旗,迎面引領,真是熱鬧。
新娘淚流滿面地上了轎子,抱怨自己舍不得父母。轎子落在男方家,新郎來接。迎親回馬習俗的序幕拉開後,新娘在新郎的攙扶下,前往中堂,祭拜天地,祭拜宗祠,最後夫妻二人互拜。這壹過程被稱為“拜堂”。所有儀式結束後,夫妻二人進入洞房。才知道對方的長相!
在舊社會,婚姻習俗既繁瑣又有些迷信。在媒人和算命師的指導下,出現了許多帥哥娶醜女,美女嫁“羅國”的例子。“包辦婚姻”毀了多少青年男女的壹生,不知鑄就了多少人間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