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上遊是伏牛山的暴雨中心,大部分是山區。歷史洪水嚴重,修建了古石潭等多座水庫和防洪設施。漓江支流眾多,枯水期是其最大支流。
幹流概況,主要支流,南岸支流,北岸支流,流域水文,河道整治,堤防加固,危房改造,植柳護坡,涵閘涵建設,水庫建設,幹流概況漓江,因清澈醇厚源於山澗而得名。古時候叫麗水。幹流全部在河南省境內,發源於方城縣四裏店村(指南召縣老魯山)西北的梨樹溝,流經葉縣、舞陽縣,在漯河市西部匯入沙河,全長163公裏,流域面積2787平方公裏。平均河床比降約為1/3000。澧河舞陽縣位於葉縣境內,澧河向東流經方城縣拐河街,經常存、李霞、舊縣、龍泉、墳臺5個鄉鎮進入舞陽縣,向南進入墳臺鄉潘寨村。縣城長51公裏,流域面積約430平方公裏。在舞陽,漓江在保和鄉萬陽村流入,流經境內45公裏,在九街鄉左莊村流出。河口村以上流域面積2124平方公裏。河床寬130 ~ 170米,保證防洪流量河口以上1900 m3/s,河口以下2400 m3/s,枯水流量1.2 m3/s..在漯河市區,澧河流入沙河。漓江在市區蜿蜒十多英裏。漓江河床平均寬度約為65米,海灘平均寬度為100米。汛期,沙河、澧河匯流後的安全流量為3000m3/s,對應水位為61.5m..漓江有20多條支流,大部分由西向東註入。南岸支流贛江的主要支流,發源於方城縣羊頭山,流經葉縣、舞陽,在上李河店匯入漓江。河流長98.7公裏,流域面積1.28平方公裏。官寨水文站流域面積1124平方公裏,1896洪峰流量9000立方米每秒,1975 12100立方米每秒,為河南省洪峰模數高值區。三道溝發源於常存鄉南部的三山坡。山、北、東三坡的水向北流入三條小河溝,在三道溝村匯入壹水,呈西南-東北流向,經李、寧莊、高莊、,註入孤山以西的漓江。這條溝長10公裏。獅子溝河上遊有三條小河溝,中間是來自關石腦山的劉尖溝水,西邊是來自渾帳嶺的福君廟溝水,東邊是來自走馬嶺的孟溝水。三條河流均呈南北走向,在孤山東北部匯入漓江,全長12km。李霞西河發源於李霞鄉雙山山北坡的苗壯,河上有苗壯水庫。這條河的上遊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從苗壯出發,經岐嶺、三湖王、角樓、耿莊、黔東,然後向東流,在下裏溪匯入漓江,全長9.5公裏。李霞東河是漓江南岸的主要支流之壹。水在銀洞嶺和燈盞窩山之間流出,在紅石崖和蜘蛛山之間南北流動,從那爾山來的水進入蠻子營水庫。出水庫後,經東陵、天河、曉莊、滹沱,轉向東北,流經羊安水庫,在小河郭村北註入任麗河,長15km。五裏河,水從高遠山北的大窪和牛頭的李山流出,南北流經張旗樓、孫莊、侯莊,東北流經小閆村、五裏河村,在老縣城李公府村北匯入澧河,全長7公裏。月樓河,水流出李霞鄉東十裏莊,西南、東北,經月樓村東流入漓江,全長3公裏。小各莊河,長3.5公裏,從老縣鄉南部的五裏堤、夏莊流出,西南向東北,再經小各莊東北流入澧河。韶車河,又稱李三河,是漓江南岸的主要支流。發源於高樓山(舊稱苦菜山),自西南向東北流,經高莊水庫流經高莊、吳莊、石莊,在老縣城東北匯入澧河。倒馬溝,又名死馬河。水源有兩處,壹處來自老縣鄉東、西毛莊丘陵,壹處南北流經南河莊、漳,壹處流經漳東北的東劉莊,壹處來自劉莊以東的盆陽村,正北直流,在範莊寨匯入澧河,長8公裏。龍泉河從龍泉鄉西部的郭莊流出,向北流經白浩莊、王曉河,向東流經小河郭,再向東北流,在龍泉西北部匯入漓江,全長5.5公裏。北岸支流響堂河,流出老青山地區的黃灣、上郭溝,上段自西北向東南,經楊莊、下棗園至響堂村以南,轉向東北,流入常存西南的漓江,全長5.5公裏。麥河,出石門山,自西北向東南流過下馬莊。註入任莊的澧河。漓江北岸的重要支流溫泉河全長6.5公裏,主要由虎狼山北支、外山中支、鬥陰山東坡和南支組成。匯合後向東流入常存境內的漓江,北支最長12km。文吉河,從常存鄉北部的三間房、壹牛坑山坡上流出,自西北向東南,經大樓莊、嶽臺、張莊、文吉村匯入澧河,全長6公裏。李林店河有兩個源頭,壹個來自臺地東北崗,壹個來自羊峰溝,都是從西北流向東南,再與李林店東南匯合,再向東流。壹旦從桑園南流入澧河,長4.5公裏。湘東河流出李霞鄉以南的大官莊,東南流經彭莊、東湖,在黃瑚東南匯入李和河,全長3.5公裏。鄂東河流出李霞鄉西北,上段有三條小沖溝,自西向東依次發源於大官莊、小官莊、徐靈。三條溝壑在東湖東北匯合成壹條,在東湖村東流入李和河,長3.5公裏。梅灣溝,出老縣城西北斜店崗,流經東南梅灣森林老鴉村之間,向南流入澧河,長3公裏。老縣鄉中部金灣、北水城出的神灣溝,堆積在坡下形成河溝,向南流經神灣、小高莊,匯入澧河,長3公裏。馬和,又名蠍子河,是漓江北岸的主要支流。發源於老縣鄉三民寨西北坡,與何澄河平行向東,流經田莊鄉和汾臺鄉南部,在汾臺鄉小豐莊進入舞陽境內後匯入漓江。縣內內河長1km,河床寬9米,深4米。盆地面積約40平方公裏。流域水文漓江上遊淺丘、丘陵較多,植被較差,有部分巖石。這裏也是伏牛山暴雨區,支流眾多。雨季漲水很快,山坡上的碎石、礫石流下來幾十裏。古石灘水文站面積285平方公裏,1896洪峰流量5140立方米每秒。1958處修建了壹座古石潭水庫。葉縣上遊蜿蜒曲折,河床沖刷嚴重,寬約400米,河坡布滿石塊。鄭南公路酒仙橋以東,河道較順直,河床寬約300米,年平均徑流量103萬立方米。泄洪能力為1.900 m3/s,夏季洪水最大流量為4650 m3/s。河水泛濫,水面寬1km。最小流量為每秒0.23立方米。漓江冬春枯水期有冰封期。1956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整治馬子河口北岸至孫婉、東莊南岸至羊天池18.8公裏堤防段,完成土方17.5萬立方米,堤頂寬2米。1962至1969對堤防進行了全面修復加固,堤頂寬3米,普遍加高2米。路堤全長50.5公裏,土方111,000立方米。1970至1974對主要險堤段進行了加固,在楊文金、光國洋、陡溝陳、萬馬周圍修築了月亮堤。1975年8月特大洪水後,又對堤身進行了翻耕,堤頂加寬至5至7米。截止1985年底,共修築堤防201.4 } 5公裏,完成土石方299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23.9萬元。從1953到1985,漓江大堤上共有1個護岸,其中7個為石砌護岸,5個為磚砌護岸,6個為混凝土護岸,總長2799米。磚、石、混凝土12700立方米,國家投資51。植柳護坡1964在李霞村南部,試行了植柳護坡工程,解決了護岸問題,取得了明顯的效果。1965後,在各河道內削坡植柳,在石砌護岸周圍及河灘上植柳固灘。截至1985年底,何澄* * *已完成18處柳樹護坡工程。長43.7公裏,植柳樁68.45萬根。國家投入7萬元。1963至1983修建涵洞。在武進陳、橋溝、小昭和陡溝修建了4個涵洞,沿河岸修建了30個涵洞。水庫建設古石灘水庫位於漓江上遊葉縣、方城縣交界處,控制流域面積285平方公裏。位於伏牛山東部,是全省主要暴雨中心和多發區之壹。1958開工,1959冬封壩。1960年6月,大壩小斷面達到設計標高。由於施工質量差,決定推遲1961年6月大壩施工。1970年,許昌地區革委會提出了百年壹遇洪水設計和千年壹遇洪水校核的方案,以不淹沒方城縣拐河鎮為原則,確定總庫容為157萬立方米,效益7040萬立方米。設計大壩為粘土心墻砂卵石壩,最大壩高30.3米,壩頂高程160.3米,防波堤高度1.2米,壩長494米。平臺壩基表層為砂卵石,厚度6-8m。采用粘土截滲溝防滲;左壩頭表面是沈積層,下面的巖石中有洞穴,所以上面覆蓋著粘土。主溢洪道與右壩頭相連,山體旁有槽,建有3孔溢洪道閘門,寬10米,高6米,最大流量2188立方米/秒。副溢洪道位於大壩左側山溝內,底寬15m,最大流量748m3/s..4月1970開工,8月1974竣工。1976副溢洪道底寬由15 m擴大到40 m,底高降低2 m,可防2000年洪水,1977完成。以上項目投資為1292萬元。水庫建成後,有效減輕了下遊洪水災害。特別是1975洪水,水庫上遊三天平均降雨量787毫米,入庫最大洪峰流量5630立方米每秒。水庫攔蓄洪水1.67億立方米,最大下泄流量261立方米每秒,削減洪峰54%,效果顯著。可作為灌區水源,設計面積21.58萬畝,水力發電裝置兩臺300千瓦,養魚面約1.0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