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由於運河航道淤積,濟寧至臨清的水運受阻。經查,工部尚書、汶上民間水利學家在岱村築壩遏文水,馴服文水西行,從入關,北流七分,助張、魏;三分流南助黃淮,水運暢通。龍王廟建在這裏後,取名“分水龍王廟”。
龍王廟大殿,長27米,寬13米,高13米,金碧輝煌,紅墻綠瓦,竹門屏,飛檐鬥拱,斜山站角,有風鈴,四梁八柱,重梁重框,雕梁畫棟。
寺內有22尊雕像,中間是龍王坐像,高約3米。雕像前、左、右各有兩個站立的雕像,壹個舉著“璽”,壹個舉著“聖旨”,雕像前還有壹個站立的雕像。後墻左側也是兩個坐像(壹個是曹彰河總督,壹個是金龍四王);在右邊,靠近後墻的地方,也有兩個坐著的雕像(壹個是宴會用的,另壹個是蕭公用的)。殿內有兩尊雕像,靠墻而立,各持不同兵器,服飾各異,有風神、雷神、雨神、閃神、雹神。右前角和左前角分別雕刻有“土地”和“運河指揮”的雕像和四個站立的雕像,都很精致,栩栩如生。
殿上掛有30塊匾額,是明清時期的名臣神仙所寫。壹進廟門,就有壹塊“奮勇劈流”四個字的牌匾高懸,正中上方掛著“廣濟分流”、“疏通交通”、“司文為難”三塊牌匾,兩邊還有“總制分流”、“廣濟共同體”等牌匾。
龍王廟當年香火鼎盛。到1940年代,仍有6個和尚,占地1,000畝。20世紀40年代末,僧侶們紛紛回歸世俗。寺廟在管理上逐漸疏於管理,在“文革”中受損尤為嚴重。龍王廟的大雄寶殿、水鳴樓、戲樓、牌坊全部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