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勇(1011—1077)為代表的學校。因為邵雍30歲之前在河南省* * *市讀書,所以被“百源”稱為他的學校。這個學派被稱為大象數學學派,它的學問被稱為先天大象數學。由於這壹學派從先天象數(宋人邵雍傳)論述“體命之學”,成為北宋理學中獨樹壹幟的“別家之學”(宋元全案。
在學術思想上,邵雍以儒家經典《周易》為宗,以道家思想援道入儒。
邵雍理論的要旨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先天形象數學
先天象數學主要關註宇宙的發生和運行。他的“先天”說是相對於《周易說卦》八卦的方位和季節而言的。《周易說卦》中有壹段話:
帝驚,齊差點失,相見差點留,侍奉坤,言約往來,鬥幹,勞約過坎,變得尷尬。壹切都震驚了,東方也震驚了。齊差點荀,荀東南也,齊也,說萬物皆潔齊。妳走了,壹切都會相見,南方的占蔔也是如此。聖人南聽天下,明之聲治,蓋此壹切。坤也是地,萬物皆養,所以說服是坤。秋天到了,什麽都說了,就這麽說了;妳說的是真的。戰爭幹,西北占蔔幹,陰陽薄。看者水也。是北方的占蔔,幹活辛苦,什麽都歸它,幹活辛苦。東北的占蔔也是萬物的結果,最後達到的也是開始,所以說是壹個字。
後天八卦
這壹段的大意是說八卦的地點和季節。從地震開始,萬物被創造,代表東方,季節是春天。荀使萬物生長,地處東南,頗有春夏之交。遠離南方代表夏天,君主的南方根據這個占蔔自稱皇帝統治世界。坤象征土地,養育萬物,西南為夏秋。現在是秋收季節,位於西部。主幹位於西北,陰陽交替,頗有秋冬之氣。山脊是水,位於北方。冬天,萬籟俱寂。Gen位於東北,相當冬春,壹切又要重新開始。基於此,邵雍畫了如上的《後天八卦》。
邵雍將其命名為《後天八卦》,又稱《文王八卦》。此圖按方位和季節順時針排列,是天地造化後的體現、普及和應用。
他認為天地存在之前就有壹個原理,這個原理是用圖式來表達的。叫先天八卦序列圖,是伏羲傳下來的,所以也叫伏羲八卦圖。其實是基於《周易說卦》中的壹段話:“天地定位,山川通風,雷風薄,水火不和,八卦不對,過去順,知者反;所以很容易倒著數。”邵雍畫《先天八卦》時,也參雜了陳摶的《先天卦》。
先天八卦序列圖
上圖是先天科學的重要圖片之壹。主要是為了解釋宇宙的序列。邵雍在《物的內觀》中解釋宇宙的過程說:“生於動,地生於靜,動則靜,天地之道盡矣。運動之初,陽生,極則陰生。壹陰壹陽相遇,天竭。靜之初,柔,靜之極,剛生,剛軟會就精疲力盡。動的叫太陽,動的叫少陽,靜的叫太陰,靜的叫少陰。太陽是太陽,月亮是月亮,太陽是星星,太陽是早晨,太陽,月亮和星星相遇,天堂的身體耗盡。太靜的叫太軟,太靜的叫太軟,太動的叫太僵,動的太少的叫太僵。水太軟,火太硬,土少軟,石少硬,火、水、土、石之體盡矣。”這段話的意思是:生於動,生於靜,生於陰陽,地軟而剛,陰陽分為太陽、太陰、少陽、少陰,是天的四象。剛軟分為太軟、太硬、不太軟、不太硬,即水、火、土、石。這是大地四體,由四象變為寒暑晝夜,由四體變為雨露雷電。八卦紛繁復雜,世間萬物盡在其中。太極、陰陽、太陽、少陰、少陽、太陰、幹、回、利、真、荀、闞、根、坤是“象”。從“太極”到“八卦”乃至六十四卦,都是“數”,宇宙的過程就是象和數的演變。
邵雍的形象數學以二、四、八、十六、六十四為基本數,被程頤稱為“加壹次法”。
邵雍的太極和周敦頤的太極不壹樣。周敦頤說太極動則生陽,邵雍說太極是壹,不動則生二,二即是神。上帝生數字,數字生形象,形象生器官。器之變歸神”(《物觀之外》)。上帝是看不見的,數字是抽象的概念,就像看得見的影子,器物是具體的東西。也就是說,物質是從抽象概念中誕生的。他談不上的太極,生二,指陰陽,即只有陰陽對立,才能創造出“神”,而這個“神”才有改變的力量。推動這種變化的“神”是什麽?有時他也說神“隨氣而變”(同上),承認運動變化與物質無關。但他有時把這個“神”和人的精神混為壹談,說“人的神就是天地的神”(同上)。也有人說,太極是心、道、合壹,心先於天地。是“萬物之本”(同上),物質止於精神。
先天科學的另壹個重要地圖是伏羲八卦方位圖,主要講宇宙的運行。根據這張地圖,我們可以推斷宇宙萬物,包括自然和人事。
伏羲八卦方位:陰陽與兩卦相比,陰陽是錯卦,序數之和為“九”。把它們重疊成六十四卦。按照邵雍的解釋,圖形向左向右方向轉,從四轉到壹,也就是從地震卦轉到幹卦,也就是說代表過去,如果向右轉,從五轉到八,也就是從坤卦轉到坤卦,都是未出世的。從壹到四,逆時針方向,順序是幹、換、離、震,從五到八,順時針方向,順序是荀、闞、艮、坤。了解過去,按發展的順序向前推,所以我們說“順”判斷未來,從已知到未知,向前計算,所以說“逆”。邵雍曰:“天地之命,必有南北之治,而南北之亂。若久亂,則歸南北。”。天道的人事也是如此,從歷代可以看出,消長的原因也很明顯。”(《觀外之事》)
②“元、會、運、勢”和“皇、帝、王、伯”說
《邵雍》中的天地變化可分為元、回、運、時四個階段。這是邵雍用先天形象數學觀察宇宙發展得出的結論;“帝、皇、王、叔”之說是人事之變,反映了其對人類歷史的看法。
袁,社會,運氣,世界解釋“天地總在”他把壹年的十二月,壹月三十日,十二日,壹點半分成數字,構造了壹個世界歷法的歷法。天地自始至終都是壹元。壹元十二會,壹會三十,壹會十二,壹會三十。壹元* * *就是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宇宙以元為歷史循環。反復不休,以中子、醜、陰為十二道的前三道,稱為開篇。“天生於子,地生於醜,生於陰。”子必有天,地必有醜,人必有陰。與歷代相比,陰以下的第七次會議是在第六次會議上舉行的,正如人和事物在壹天的第四次會議上發展到大繁榮的狀態,這相當於時代。在夏商周秦宋時期,安排了七次會議的下午會議。從第七次會議開始,由盛轉衰,第八次會議後逐漸衰落,到第十壹次會議時壹切都滅絕了。到十二會,宇宙將在壹元中完成,從開到閉,從始到終,從生到死。
邵雍也說過,人類歷史有四個階段:皇帝、皇帝、君王、秀才。黃三階段的特點是“教化人民”,“誰教化了人民,人民就由道回歸到它,所以這是自然的。自然的話,可以說沒事。”五帝的特點是“以德教民”。“以德教民,民以德還,所以還是允許的。夫若讓位,祖上自喚。”三王的特點是“以德服人”。“要說服人,人也要工作,政治也是如此。丈夫也是政客。也叫“正與不正。“五叔的特點是‘以實力帶領人民’。”用實力帶領人民的人會被人民回報,所以還是有爭議的。為丈夫而戰者,為丈夫利益而戰者,取其利而不取其義,然後稱之為爭”(同上)。黃三和五帝是人類歷史上的盛世。漢晉以後只是霸權,壹代不如壹代。盛世壹去不復返。歷史在退化,人類在走向衰落。不難看出,他是從儒家義利觀的角度來觀察歷史的。
③“以物觀物”理論
這就是邵雍的認識論。什麽是“以物見物”?邵雍答道:
所以丈夫稱之為看事情的人,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不是用心,是用理智。世間萬物,沒有原因,沒有性,沒有生命。所以,講道理的人,窮了之後才能知道;所以,稱之為性的人,做了之後才能知道;所以,那些叫命的,以後就知道了。這三個知者是世界的真正知識。(《內觀事物》)
說真知是窮、全、極,是基於《周易說卦》的發揮。在認識的方式方法上,他主張我們不需要看,即不依賴感官,也不能完全依賴思維器官的“心”。感官和思維無法分辨事物的真相,也無法獲得真知,但要“以理觀之”。所謂“以理觀之”,就是先得事物之“理”,再依其觀壹切。要想先得到這個“理”,就必須“窮”。如何「窮」?邵雍提出了“回望”的方法:“聖人之所以能愛萬物,是其聖人能回望;所以,從另壹面看事情的人,並不是從我這裏看事情。不自己看事物的人,以事物看事物。以物觀物,中間有我!”(同上)這是為了發揮《莊子·天道》“聖人之心,天地之鏡,萬物之鏡”的作用。只有“靜”下來,才能“回頭看”。用平和的心態回望,才能知道人心中的理、性、命,從而獲得萬物之理、性、命的真知。
邵雍不提倡用眼睛看東西,不完全用心。他的出發點似乎是避免主觀,重視客觀,但他強調的是超越感覺的理解。
從以上邵雍思想可以看出,其先天的形象數學無疑是純粹的主觀虛構,具有很強的神秘性。他還把人的四肢與天上的四季、地上的四個方向聯系起來,說“指節可觀天,掌紋可觀地”(《觀物外篇》),為後世算命、算命提供了理論依據。然而,他的理論也促進了儒學的復興。他的先天象數學以《周易》為綱,又以道家思想為綱。他的歷史觀雖然是蛻化論,但卻貫穿著儒家的義利觀。他的宇宙生成理論包含了壹些科學數據和有價值的猜測,如八卦、六爻和排列順序,包括數學中的重復排列問題和二進制思想的萌芽。他還提出了壹年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原則。邵雍學的主要傳承者有邵雍帝邵牧、其子邵伯溫、師承王虞、牛德義、牛思純,朱的學生蔡也擅長數學。對陸九淵的心理也有壹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