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指我國商周時期刻在龜甲骨上記錄占蔔的文字。自19年底以來,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共出土了10萬多塊書面占蔔甲骨,其中大部分是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4年至公元前1世紀)王室的遺物。
建國後,陜西等地發現了幾批西周時期的甲骨文,但數量比殷墟少得多。
社會意義:
商代甲骨文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獻記錄。現在,甲骨文已經成為壹個引人註目的世界性學科,有500多名中外學者從事研究,發表了3000多部專著和論文。對歷史學、文獻學、考古學都有重要意義。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壹篇《殷本紀》,詳細記錄了商朝的世系和歷史。以前史學界很多人對這些記載持懷疑態度,因為沒有文字記載,也沒有留存實物資料來證明。本世紀初,羅振宇收集甲骨。
發現上面刻有商代先人和國王的名字,確認這些有甲骨文的小村莊就是殷墟所在地,史書上稱之為“洹水南,殷墟”。
此後,學者王國維對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古王公進行了詳細考證,並與《史記》中的記載進行了比較,證實了《史記》中殷本紀的可信度。殷墟是商朝第10任國王。公元前1318年,盤庚從燕(山東曲阜附近)遷都殷(小屯村周圍),從此歷經第8代12王。
它在這裏已經建立了273年。這些研究成果使考證可靠的中國歷史提前了壹千年。從壹片殷商甲骨蔔辭的發現和鑒定,發展到肯定3000多年前和600多年前的壹個朝代。多麽了不起的發現。
這樣,20世紀20年代的壹些學者認為中國可信的歷史始於西周,“疑古”思潮被徹底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