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家庭延續的重要壹環。古人很重視,禮儀很復雜。儀式共六項,包括接受抽簽、問姓名、納吉、接受征婚、邀請婚禮。襄樊的舊式婚姻逐漸演變為訂婚、擇日、喜宴幾個步驟。
訂婚
首先男方父母讓洪爺爺(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如果女方父母同意,紅爺爺就把女方的“八字庚貼”(即標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時的柬貼)交給男方。俗稱“取八字”,也叫“傳庚”。在吉日,男方父母請信得過的算命先生算壹算這壹男壹女兩人的八字,稱為“相配八字”。如果兩個人對彼此的生活都有罪,那求婚就被放棄了;如果他們彼此相容,他們就可以訂婚。整個訂親過程由父母說了算,青年男女不得過問。俗話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選擇壹個日期
訂婚後,男女每年給女方壹次禮物,在適當的時候叫“充庚”,男方請紅爺爺與女方商議婚期,女方提出彩禮的規格要求。雙方商定後,給彩禮,確定婚期,壹般在黃道吉日或農歷雙日。襄樊人喜歡選擇初八、十八、二十八,稱為“致富不離八”
歡迎親戚
民間也叫“斷氣”。婚禮前壹天,舉行宴會招待客人。男方稱之為“暖郎酒”,女方稱之為“梳頭酒”。婚禮當天,新郎穿戴整齊,身著紅衣,坐轎子或騎馬,牽著轎子迎接新娘。鞭炮、鑼鼓壹路響個不停。到女方家,祭拜女方祖先。新娘頭戴羽冠,身穿紅襖和裙子,告別祖先後上轎子,由兄弟或侄子呈獻。然後,新郎的轎子(馬)領頭,新娘的轎子和嫁妝跟在後面,鑼鼓鞭炮迎接男方家。下了轎子,由新娘攙扶,新郎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入洞房飲酒。在這壹天,客人,堂兄弟和叔叔可以參加“喧鬧的房間”,這是所謂的“三天沒有大小”在此期間,客人被給予壹個大的宴會,這是所謂的“喝喜酒”。所有送禮的親戚朋友都包括在酒席裏。新娘家要坐首席席,參加酒席,吃完酒席馬上回家。第三天,新娘的哥哥或侄子來娘家迎接新婚夫婦,這叫“回門”。飯後回男方家,意思是“三天沒房”。在整個婚禮過程中,有許多瑣碎的象征性研究。比如在洞房床上播花生、栗子、紅棗,是“早定”(棗栗子)、生花(兒女交替)的吉兆。把新郎新娘的鞋子放在壹起,象征著他們會白頭偕老,等等。
建國後
隨著婚姻法的頒布,廢除了封建的包辦婚姻制度,也改變了舊的婚禮儀式。男女可以自由戀愛和登記結婚。婚禮多在國家法定或傳統民間節日舉行。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以簡約為榮。女方不要彩禮,男方不算嫁妝。他步行或騎自行車迎接新娘,禮儀大方簡單。國家公職人員結婚,壹般會在辦公室舉行儀式,慶祝燕茶待客。民間雖然招待親戚朋友,但也很樸素。20世紀8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有的家庭購買高檔家具、家用電器,用車迎送家人,連續幾天大擺宴席,往往把雙方家庭多年的積蓄都掏空了。壹些年輕人和父母倡導節儉,不炫耀,不請客,邀請新婚夫婦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集體婚禮。在熱烈而簡單的儀式後,新婚夫婦種植同心樹,這不僅象征著。
在舊社會,男人喪偶再婚,禮儀與第壹次婚姻相同,稱為“二奶”。壹般來說,女性不再結婚,而是改嫁,俗稱“去別家”。再婚沒有儀式,男方可以歡迎他到自己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寡婦再婚受到社會的肯定和法律的保護。
壽丹
過生日,俗稱“過日子”或“做生活”。孩子過生日吃長壽面,穿新衣服,長輩送玩具、文具或食物。老人50歲、60歲、70歲生日更為隆重,多由晚輩主持,親朋好友祝賀,贈送生日對聯、生日牌匾或其他禮物,主人以酒相待。
葬禮
舊時盛行土葬,棺木(又稱長壽木)尤為精美。它們由杉木、柏樹和楸樹等優質木材制成,內裝,外雕,反復塗漆。死後,人們洗凈屍體,穿上壽衣,放入棺材,這就是所謂的“葬”。靈柩放入靈堂“停靈”,晚上由死者親屬陪同,停靈3天。然後孝子和孫子把它送到墓地安葬。
建國後
上述喪葬中的封建迷信活動逐漸被廢除。火葬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被提倡。國家公職人員和大部分公民只設靈堂、花圈、挽聯,舉行追悼會,以備喪事。家屬及親屬左臂佩戴黑紗悼念,禮儀莊重肅穆。近年來,民間喪葬中的壹些舊習俗在少數地方又有所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