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註:唐朝末年,天下大亂,順安壹帶的窮人被戰爭洗劫壹空,慘死無數,壹無所有。幸存者建了壹座寺廟,定期供奉祭品以保護神靈。犧牲日定在三月的第三天。此後,每年三月初三,周圍的人都來燒香祭神,祈求天下太平,風調雨順。久而久之,形成了壹種農村習俗,來的人逐年增多。壹些商人和商販也來擺攤,做些生意。農民也帶來當地的糧食產品,調劑余缺,交換所需商品。廟會逐漸與商業活動聯系起來。
2.姐姐嫁給哥哥的背影
這種婚俗至今仍在銅陵地區廣泛流傳。新娘婚禮前幾天,新娘的父母已經安排妹妹上了轎子。壹般是新娘的親哥哥,沒有親哥哥的是堂姐,沒有堂姐的是堂姐。這些兄弟中,大哥最重要,大哥不被二哥取代,以此類推。
妹妹結婚那天,背著妹妹的哥哥也要梳洗壹番。新郎的婚禮隊伍來了之後,新娘把事先準備好的壹塊6尺長的紅綢布(現在演變成了壹床紅綢子被套)搭在哥哥的肩上,遞給哥哥壹個紅紙袋,裏面壹般裝著20塊錢。然後新郎把新娘抱在哥哥背上,哥哥把妹妹擡上婚禮轎子(。新娘上了轎子後,迎親隊伍在劈裏啪啦的鞭炮聲中開始了,那塊紅色的絲綢布(或紅色的絲綢被套)和紅色的紙袋是姐姐送給哥哥的答謝禮物。
說明父母對女兒婚姻的慎重,也說明兄妹之間的親密友情,以及離別的感覺。
還有壹種說法,就是新娘結婚的時候,腳上不能沾媽媽的臟東西,否則會不吉利。
3.正月十五“送年”
清代銅陵地區有正月十五拜年的習俗,相當熱鬧,至今仍在少數農村流行。
正月是新年,但這個新年也有“頭”和“尾”。壹般來說,臘月三十的晚上(也就是除夕)是新年的“頭”,所以正月十五是新年的“尾”。因為這個新年是在除夕放鞭炮慶祝的;然後過了這壹年,還要舉行儀式送走。這個儀式是在正月十五放鞭炮的活動。奇怪的是,這壹天燃放鞭炮,不是在淩晨,也不是在晚上,而是在下午兩三點鐘。
送年活動以村為單位。正月十五吃過午飯,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過年。幾乎每家每戶都在門口掛壹串長長的鞭炮,有的掛在屋邊,有的掛在樹枝上,有的掛在門口晾衣服的繩子上,有的掛在壹根長竹竿上,讓孩子高高舉起。這時,只要有哪壹家帶頭點燃自家的鞭炮,全村所有的鞭炮就會立刻響起。可以說家家都會放,家家戶戶都會放,家裏的鞭炮都會放。反正今年過去了,明年過年再買。
鞭炮聲響起後,大家互相鞠躬,握手,見面說些吉利的話,無非就是恭喜發財、萬事如意、步步高升、家庭平安之類的話。
把握壹周
抓周習俗充滿了喜慶的色彩和迷信的成分。這類似於“算命”“占蔔”等迷信活動。當然不可能通過“抓周”這個活動來預測未來和未來,但大家還是為了慶祝而不是迷信去做。寶寶壹歲了,會走路,會說幾句簡單的話,寶寶的父母、爺爺奶奶和全家都很開心。通過抓周的活動,全家人聚在壹起逗寶寶開心,笑壹笑,增加節日氣氛。
這壹天,我們除了給寶寶買新衣服和玩具,還要給寶寶拍照留念(寶寶第壹次生日照)。有條件的人還會給寶寶拍照,帶寶寶去公園玩,最後全家人壹起聚餐,祝寶寶壹歲生日。
塗抹紅色
傳說在過去,當壹個大家族的年輕女士結婚時,婚禮隊伍會在黎明前來到門口。由於旅途風塵,所有迎接婚禮的人都是滿身塵土,汗流浹背,小姐的家人趕緊端來臉盆洗臉。匆忙之中,不知是誰給了來人那滿滿壹盆洪亮。因為天還沒亮,誰也看不清楚是什麽顏色的水,大家都搶著去洗。不用說,每個人都成了“紅臉關公”。天亮了,大家妳看看我,我看看妳。有的人就是兩個耳朵沒染紅,都哈哈大笑。大家正要去打水再洗壹遍,小姐的父親從屋裏出來,雙手鞠躬,笑著說:“今天是個大日子。每個人都面紅耳赤,精神飽滿,象征著好運。有什麽不好?”還有兩只耳朵沒染紅。我看都是壹起染紅的!“在這種情況下,老先生壹說這話,他的仆人們就沖了上來,他們的手沾滿了盆裏的紅水,壹起被擦掉了參加婚禮的客人的耳朵。有些人幹脆把小腿和脖子壹起染成紅色。這件事很有意思,有壹種熱鬧喜慶的氣氛。後來在銅陵地區迅速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