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西項城市
項城市轄6個辦事處,12鎮3鄉:花園辦事處、水寨辦事處、東方辦事處、蓮花辦事處、光武辦事處、千佛閣辦事處;南墩鎮、孫店鎮、李寨鎮、嘉陵鎮、高寺鎮、新橋鎮、福集鎮、關暉鎮、丁基鎮、正果鎮、秣陵鎮、王明口鎮、永豐鄉、樊姬鄉、三張店鄉。市人民政府園林辦公室。花園辦事處面積14.99平方公裏,人口48792人。代碼是411681001。北起周巷高速入口,南至蓮花大道,西起潘莊與後李窪交界處,東至沙河。2006年,轄9個村委會:匡花園村、李窪村、後高營村(劉穎)、上官村、潘莊村、張寨村、叢營村、趙穎村、吳莊村。辦公室位於迎賓大道旁。水寨辦事處面積6.4平方公裏,人口60379人。代碼是411681002。北起蓮花大道,南沿環城路沿迎賓大道,東至水新路,北沿水新路至沙河。轄鼓樓、東關、南關、北關、西關、莘莊、安山、沙河、董嬌、西郊、南郊、任瑩、孔營等13個居委會。辦公室設在原水寨鎮政府。東方辦事處面積9.2平方公裏,人口42519,代碼411681003。西起水心北路,東至王集、孫穎行政村,北至沙河,南至王溝、趙橋行政村。2006年,轄8個村委會:胡營村、六塘村、東張穎村、東營村、王集村、楊樓村(周公廟)、聶寨村、孫穎村。辦公室設在東方大道寧浩醫藥公司對面的原基金會債務清算辦公室。蓮花辦事處面積15.4平方公裏,人口40764人,代碼411681004。沿水新路向南至小張營行政村邊界,向東至韓老家與王溝行政村邊界,轄4個行政村[註:2006年,轄8個村委會:王溝村、韓老家村、韓嶺村、劉莊村、韓小莊村、小張營村、張達營村、徐樓村。辦公室位於水新路,原中國銀行水新路支行。千佛閣辦公面積21.5平方公裏,人口26691人,代碼:41681005。東起水新路,西至六祖廟、六菜園、獅子李營行政村邊界,北起環城東路,南至大廟行政村邊界。轄劉祖師廟、郭莊、劉菜園、、上營、元、魯甸、齊莊、獅子李營、大廟18個行政村。2006年,轄14個村委會:劉祖廟村、郭莊村、劉菜園村、霍穎村、上營村、袁張營村、蘆店村。辦公室設在原城郊鄉政府新址。光武辦事處面積19.4平方公裏,人口52458人。代碼是:411681006。北起駙馬溝,南至鄧灣、劉香莊交界,西起東風、榮樓,東至迎賓大道劉香莊交界,轄劉中。2006年,轄8個村委會:榮樓村、匡莊村、莊潔村、劉中村、蛤蟆寨村、嬴政村、鄧灣村和劉香村。辦公室位於榮樓東。註:根據“本次調整時的相關信息”。本頁所有鄉鎮的“2006年村(居)名錄”是根據“2006年河南省行政區劃代碼”編制的。南墩鎮面積71.72平方公裏,人口7.8萬。代碼:411681100。位於市區西北部,距市區6公裏,東、東北與城郊鄉接壤,南接樊姬鄉,東南與永豐鄉接壤,西、西北與商水縣接壤。2006年,轄24個村委會:南墩村、河口村、楊剛村、八連村、魏莊村、任重村、白坡村、劉店村、馬岐村、周樓村、七坡村、王莊村、劉寨村、七溝村、王坡村、彭莊村、王莊村、馬樓村、劉璇村、王莊村。鎮政府設在南安普敦。據《太平玉環記》“南屯,古之國,為陳南所迫而遷,故名南屯,其城為殷所建。”漢代設南屯縣,晉惠帝設南屯縣,宋熙寧六年成鎮,入商水、襄城。明省入襄城,清代設南麂牌,民國設區。建國後為第六區。1958年,成立南屯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南屯鄉,1988年撤鄉設鎮。轄28個行政村,133個自然村。2006年,與市區***13.59平方公裏、27297人接壤的5個行政村(東風、榮樓、嬴政、鄧灣、劉香莊)劃入市區(註:東風行政村按市區管理,由南屯鎮政府管理)。孫店鎮面積70.8平方公裏。人口:75000人。代碼:4116811位於市區西南部,西接上蔡、商水,南接三張店鄉、李寨鎮,北接樊姬鄉。2006年,轄34個村委會:孫店村、汝陽劉村、前東村、後東村、東墳村、袁穎村、公堂村、霍珀村、大公村、嬴政村、王樓村、彭營村、回力村、馮英村、劉穎村、高皇廟村、石莊村、大李村、煙店村。孫店鎮政府。相傳明末孫姓從山西洪洞移民,定居洪河灣。因此,它是紅河上的壹個港口,孫在這裏開了壹家小店,後來成為店的村名。清同治元年(1862),建孫婉村,有藏品。後宅被廢棄,稱為孫婉商店。民國時期,簡稱為今名。民國時期屬孫店鄉,1948為孫店區。孫店人民公社成立於1958,1983改稱孫店鄉,1988退鄉設鎮。李寨鎮面積67.5平方公裏。人口:70700人。編碼:411681102位於城市西南邊緣。東鄰三張店鄉,東南接嘉陵鎮,西、南接平輿縣,西北接上蔡縣,北接孫店鎮。2006年轄27個村委會:李寨村、大圩寨村、謝寨村、大黃村、東薛村、喬莊村、許由村、大畈村、湯漾村、大衛村、馬寨村、趙堂村、張莊村、郭王莊村、後韓村、曹窯村、大王村、親親村、莊妍村、趙堂村。鎮政府駐在李寨。李宅原名韓禮齋。根據建寨碑文記載,清道光年間(1821-1850),韓莊的韓和孝莊的李弘約定建寨。李把他的村莊作為村莊的所在地,韓支付了建造村莊的所有費用。村子建成後,取名韓李寨。6月1948,月壇區所屬。6月1951新增十個區(韓李寨),7月1961並入孫店區,7月1965更名為韓李寨人民公社,6月1983變更為嘉陵鎮,面積87.6平方公裏。人口:76000人。代碼:411681103位於城市南端,東與安徽省臨泉縣接壤,西接李寨鎮,南接平輿縣,北接三張店鄉、秣陵鎮、新橋鎮。2006年,轄34個村委會:嘉陵村、馬店村、樊樓村、韓莊村、閻老莊村、龐莊村、閻老寨村、老雷子村、大曹村、蘇格村、路閆莊村、大劉村、閆梅村、文樓村、黃集村、歐寨村、宋莊村、南劉村。鎮政府駐嘉陵。相傳春秋戰國時期,這裏有壹座山,呈西北東南走向,取名十字嶺,又名金雞嶺。後來壹姓賈的在此定居,改名賈家嶺,簡稱賈陵。1958,嘉陵人民公社成立;1983,改為嘉陵鄉;1988年撤鄉設鎮。高寺鎮面積64.7平方公裏。人口:66000人。代碼:411681104位於城市中部,東與關暉鎮、新橋鎮、樊姬鄉接壤,南與秣陵鎮接壤,北與丁基鎮、永豐鄉接壤。2006年轄26個村委會:橋北頭村、張渺村、吳莊村、高寺村、西營村、袁樓村、油坊村、成莊村、團店村、張穎村、張老家村、新莊村、高燕村、莊媛村、瓦房村、草坡村、黃中村、孫塘村等。鎮政府駐高寺。在古代,有壹座高山叫萊文山。後來,山上建了壹座寺廟,名叫高俅寺。清同治元年,建村,名為高俅廟村。1965新橋、老城、丁基三個公社劃出部分大隊建立高寺公社,1983改為高寺鄉,2001撤鄉設鎮。新橋鎮面積74.5平方公裏。人口:65000人。編碼:411681105。位於市區南部,東臨福集鎮,西接老城區,南接安徽省臨泉縣,東南接沈丘縣,西南接嘉陵鎮。2006年轄29個村委會:北村、南村、孫穎村、南趙村、潘迎村、北村、鄧莊村、莊琳村、常樓村、村民莊村、張小莊村、楊木莊村、賈莊村、曹樓村、石大樓村、石灣村、江戶同村、南李營村等。鎮政府駐新橋。據說這裏的泥河上曾有壹座木橋,名字不詳。明弘治(1488-1505)將原橋向西移動700米,新建壹座橋,故名。新橋人民公社成立於1958,1983改為新橋鄉。1988,設鄉。富士鎮面積47平方公裏。人口:5.2萬。代碼:411681106位於市東南部,東部和東南部與沈丘縣接壤,西部和西南部與新橋鎮接壤,北部與關暉鎮接壤。2006年,轄265,438+0個村委會:郭溝村、付集村、柳高村、王瑩村、何誌村、付莊村、曹穎村、韓影村、於寺村、馮寨村、張念村、李莊村、官莊村、雙廟村、婁宇村、黃廟村等。鎮政府設在劉莊。據說宋代曹皇後乘船在五谷河上遊玩。船到此處,見南岸叢林茂密,景色宜人,便棄船上岸遊玩。它看到幾戶人家都很有錢,就說這是致富(富戶集中的意思);明初,付家從山西洪洞槐樹下移民至此,先在富墩居住,後從富墩遷居至此。傅家財富極大,富士族改名為富士族。1965年,新橋關暉兩個公社劃出部分大隊成立富士公社,以公社駐地富士命名。1970年,公社機關由富士遷至劉莊,仍稱富士公社。1983更名為富士鄉,1997撤鄉設鎮。關暉鎮面積72.48平方公裏。人口:72500人。編碼:411681107。它位於城市的東部,在何誌和沈丘縣的交界處。汾河南鄰福集鎮、新橋鎮;西及高泗鎮、丁基鎮;北鄰王明口鎮。2006年,轄27個村委會:關暉村、趙高村、劉樓村、高莊村、呂營村、蔡莊村、石橋村、孫寨村、金莊村、韓影村、石莊村、李橋村、姚莊村、徐莊村、鄭樓村、毛樓村、鞏劉村、沙廟村、於渺村。鎮政府將進駐正式會議。相傳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襄城、沈丘、桐城的縣令在此開會解決水利糾紛,故名關暉。1958成立關暉人民公社,1983成立關暉鄉。1998,設鄉。丁基鎮面積63.71 km2,人口5.9萬。編碼:411681108。位於城市中北部,東鄰王明口鎮。南部的漕河與高寺鎮相連;西與永豐鄉接壤;北面的人民溝毗鄰秣陵鎮。2006年,轄30個村委會:東街村、傑西村、南街村、北街村、沈莊村、夏樓村、橋口村、官莊村、田寨村、任樓村、徐穎村、王儷橋村、莊妍村、河北村、李莊村、所莊村、龍王廟村、邵莊村、離婁村、土屯村。鎮政府設在丁基。據說古時候有個村子叫丁村,村頭有個集子叫丁村集子。後來在冀東東谷河上建橋,丁村集隨之而動。後來,越來越多的人搬到丁基做生意和躲避土匪,丁基逐漸發展起來。1958年,丁基人民公社成立;1983,改為丁基鄉;1988,設鄉。正果鎮面積65.5平方公裏。人口:67000人。代碼:411681109位於市區東北部,沈丘與項城市之間,北隔沙河與淮陽縣相望,西與城郊鄉接壤,南與王明口鎮接壤。2006年,轄25個村委會:北街村、南街村、時遷村、李窪村、後石村、石寨村、張湯村、後莊村、望京村、靳東村、金溪村、劉穎村、任莊村、張穎村、孟贏村、高營村、舒莊村、賈莊村和王念村。鎮政府設在郭征。關於郭征名字的來源有幾種說法。壹種說法是《襄城縣誌·雜誌》記載:相傳該村鄭、郭結婚,早亡。郭的媳婦伺候著牙都掉光了的婆婆,用奶水養了幾年,感動上天。清順治三年,這裏刮起了巨大的旋風,飛沙走石,樹都被拔光了。全村壹千多間房屋被毀,只有郭寡婦的四間小屋安然無恙。事後,“郭嘉賢孝順女兒,鄭佳豪媳婦”被廣為流傳。鄭就是以此命名的。1958成立正果人民公社,1983改為正果鄉。2001年3月撤鄉設鎮。原轄39個行政村,75個自然村。2006年,王集、楊樓、孫穎、聶寨四個與市區接壤的行政村,面積5.3平方公裏,16119人納入市區。秣陵鎮面積:平方公裏人口:人編碼:411111106年轄4個居委會、29個村委會:北街居委會、南街居委會、東街居委會、西街居委會、西郊村、南郊村、北郊村、董嬌村、大畈村、白溝村、吳莊村、前老家村鎮政府駐北關居委會。“秣陵鎮”地名的由來,是因為南北朝時,襄城縣設立“秣陵縣”。明朝宣德三年(1428),襄城縣令從槐房店(今沈丘縣槐店)遷來此處,525年。民國時期是城關區,秣陵鎮壹段叫1942。1950,曾是襄城縣人民政府駐地,又稱城關區。1953年冬,縣衙遷水寨後,俗稱老城。1982年改為縣管鎮,名秣陵鎮。2005年撤銷秣陵鎮和老城鎮,建立新的秣陵鎮。王明口鎮面積75平方公裏。人口:65000人。代碼:411681111位於城市東部,緊鄰羅傑公路和洛福鐵路。2006年,轄26個村委會:王明口村、吉星村、周琛營村、孔莊村、張五樓村、袁寨村、侯莊村、趙貢橋村、田莊村、閆寨村、賈樓村、李莊村、大於莊村、胡寨村、黃徐營村、苗壯村、小孫寨村、田老家村。1965成立人民公社,1983改為鄉。2001年7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鄉並鎮。永豐鄉面積56.6平方公裏。人口:62670人。代碼:411681200。它位於該市的中北部,東臨丁基鎮,西接樊姬鎮,南接高泗鎮,北接南頓鎮。2006年,轄29個村委會:永豐村、鳳潭村、沈莊村、柯莊村、王莊村、王瑩村、莊妍村、竹潭村、平樓村、後欒村、馬莊村、大黃村、大李莊村、包壯村、錢麓安村、李穎村、樊沖村、火星亭村、馬樓村。鄉政府駐永豐。永豐原名百家中店。清宣彤三年(1911),此案改稱“永豐”,寓意永遠豐收。1965年,樊姬、南屯、丁基三個鄉劃出部分大隊成立永豐人民公社。1983變更為永豐鄉。樊姬鎮面積5812平方公裏,人口6.4萬。代碼:465,438+01681201位於市區西部,北與南屯鎮接壤,東與永豐鄉、高寺鎮接壤,西與商水縣接壤。南與孫店鎮、秣陵鎮隔江相望。2006年,轄28個村委會:樊姬村、楊剛村、黨莊村、程英村、陳達村、雙樓村、魏瑩村、曹屯村、離婁村、曹莊村、申英村、石莊村、姜寨村、宋營村、朱莊村、張樓村、路口村、文莊村、後營村、上村。鄉政府設在樊姬。相傳西漢元年(公元前206年),“鴻門宴”後,項羽的軍事家範曾(公元前277- 204年)在秦末居巢(今巢湖市)出生。他是秦末農民戰爭中項羽的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國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範增投奔項梁,明確了自己的利益,並勸項梁讓出楚王室後裔楚懷王,以博取聲望。後來跟隨項羽做了他的主謀士,封了楊侯的職,享有“子父”的榮譽。漢元年(公元前206年),項羽隨他入關,力勸他多做>:& gt隱居在這裏。有房子,有花園,有亭臺樓閣,相當壯觀。後來的幾集,著名的範廷基。清鹹豐11年(1861),趙作斌主張捐資修村,命名為樊婷集寨(又稱集成村)。1947,該村被拆除,簡稱樊姬。1946屬於襄城縣婁底鄉六保,1947屬於襄城縣七區,1951變更為樊姬區和樊姬社區,1958成立樊姬人民公社,1983變更為樊姬鄉。三張店鄉面積61.55平方公裏,人口51.27萬,代碼:411681202,位於市區南部,東鄰秣陵鎮,西接李寨鎮,東南接嘉陵鎮,西北接孫店鎮。2006年,轄25個村委會:三店村、大定村、新寨村、張寨村、李莊村、坡宮村、田集村、韓吉村、綽劉村、下寨村、張晨村、楊樓村、勝營村、黃莊村、下莊村、任莊村、大召村、楊剛村、賈代村、大曲村、勝營村。鄉政府駐三張店。相傳明代張從太康縣西南的張莊遷來,在此開鹽鋪。張姓由孫店南洪河畔張莊遷;從縣城西北(今秣陵鎮)遷到臧姓,* * *住壹村,因其名。1965年,李寨、嘉陵、孫店、城關部分大隊成立三張店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三張店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