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於是找了幾個顧問集中在文遠閣幫他辦事,這就是內閣的由來。原來的內閣其實是壹個刺史,官階最長的人只有五品。但入選的都必須是士林認可的博覽群書的人。後來,凡是以侍郎身份入閣的,都要先取得大學士的頭銜。
明代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每次考試考中進士的,壹定會選拔20名左右的青年才俊到翰林院繼續深造。被選中的人被稱為庶吉士,深造的期限壹般為兩年。優秀者留在國子監當講師、詞臣、史家。這個講師就是教皇帝的人。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講師都有禦用老師的地位。所謂禦師,通常首先是太子之師。凡是被立為太子的,都會自動獲得楚君的地位。
明朝非常重視儲君的教育。管理太子的官職叫詹師傅,與之平行的是左春房,是專門管理太子教育的衙門。國子監管轄的三類文官,即講官、詞官、史官,均有資格當選為親王司。凡是被選為太子老師的,都會被當作“儲物”。
每當皇帝駕崩,太子登基,壹般都是用自己的老師入閣當侍郎,甚至是唱片。明朝的內閣雖然最初是作為刺史創設的,但從永樂後期開始,尤其是唐玄宗以後,基本上已經成為國家的行政中心。
其權力和地位在六部之上,內閣記錄實際上已經成為沒有宰相頭銜的宰相。所以,除了洪武、永樂兩朝,明朝皇帝的經歷大多是清楚的,順序是:庶吉士——翰林院文官——太子太傅——皇帝太傅——內閣大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