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壹個“名人”能否勝任教授的工作。無能無能的南郭先生肯定會有的。但那要用事實來證明。先驗地說,當壹個“名人”是教授的時候,他壹定不是壹個稱職的教授。這種壹般化的邏輯本身是無法反駁的。如果說請名人當教授叫“劍走偏鋒”,叫“功利浮躁”,叫“無視高等教育基本規律”,甚至叫“無視人力資源配置的適當性”,那麽應該請誰當教授呢?雖然他是“名人”,剛拿到聘書,但還沒來教課程。妳怎麽能硬說他壹定無能呢?請別人當教授,妳會給他買保險讓他能勝任?稱職與不稱職要用實踐和時間來檢驗。誰是能提前預知的算命先生?這個指責讓我想起了沈從文的壹段經歷。1928年4月,胡適出任中國公學校長,聘請沈從文在該校任職。當時爭議很大。許多人認為他只受過高中教育。雖然發表了壹些作品,也算是“名人”,但真正想登上高等院校的講臺,差距太遠了。況且這個人不善言辭。連沈從文自己聽到這個消息都很驚訝。但胡適不顧資歷,執意錄用。偏偏沈從文壹上講臺就鬧出笑話:他站在講臺上講了十幾分鐘,卻壹句話也說不出來。最後,他在黑板上寫了壹行字:“這是我第壹次上課,我很害怕看到妳們很多人。”有壹段時間,這是壹個笑話。不管這些,胡適壹直對沈從文諄諄幫助,熱情鼓勵,使他終於成為壹個學生愛戴的老師。看看胡適與沈從文的訂婚,那種不持任何資格,不以死框框看人的勇氣,那種允許年輕人鬧壹會兒笑話的雅量,那種善待有真才實學之人的遠見。怎麽能不讓人感嘆!
至於“大學和明星頻繁聯姻的軒然大波”,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不是“大學和明星”的錯。“吵”的人壹直是別人。原本是高校邀請“名人”當教授,開闊視野,增添活力的壹種嘗試。作為壹種嘗試,成功是可喜的,失敗也是好的。這是改革者的心態。嘗試剛剛開始,卻冷眼預測會失敗,給它潑冷水。我看不出“清醒”本身在哪裏。我只是感嘆為此用人之難。比如“不拘壹格”這個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人沒有這幾個字是寫不了壹遍又壹遍的文章的,但是看到別人真的開始這麽做的時候,規則就湧上心頭了。看著眼前的“喧囂”,讓人不得不佩服高校和“名人”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