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近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註的焦點。大學生是高級知識分子的旗幟,是我們社會的精英。但很多案例被媒體負面報道,使得社會上很多人質疑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地位,很多人采取為當代大學生道德地位辯護的態度。但作為壹種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發生的社會現象,引發了我們對這種現象的思考,加深了我們對這種現象的認識。
第二,現狀
那麽我們現在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小到不讓學生坐公交車,該排隊的人不排隊,大到打架、做小三、殺人。引起了社會的極大討論。我們不能否認我們很多大學生的道德水準不敢恭維,也不能否認媒體的報道是真的。其實只要走在校園裏,就會發現道德失範行為可以說是“唾手可得,無處不在”。由於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高校正在擴招,大學生的道德水平有些下降。
但也不能壹棍子打死,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這些現象是存在的,而且比以前增加了,但只是少數人,並不是所有的大學生。個別學生的道德水平令人擔憂,但總的來說,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是好的。
第三,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那為什麽會出現這些情況呢?經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從更深層次來說,道德缺失是因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中國正處於重大的社會轉型期。在這個時期,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模糊不清,壹些長期形成的道德規範被現實打破,而新的道德規範卻沒有建立起來,所以大學生處於壹個變化的階段,產生了道德困惑,從而出現了道德缺失的現象。
第二,大學與社會之間的“柵欄”化為烏有。社會風氣使大學生道德水平下降,社會環境的變化引起大學生價值觀的變化。社會評價標準也在發生變化,正如人們所說:“這是壹個孔子和老夫子所說的‘禮崩樂壞’的時代,所以指望大學生在校園裏保持那些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不現實的。比如我們的朋友經常離校去做直銷。妳說他不對,但是他壹個月幾千元的工資,會動搖壹些同學。
三、學校教育的缺位可以分為三點:第壹,我們高效教育所開設的德育課程並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比如我們開設的兩門課程往往流於形式,壹般老師照本宣科,解決不了學生的實際問題,進不了學生的心裏,這樣的課程沒有德育效果;其次,我們身邊沒有榜樣。我們不會再迷信雷鋒的“螺絲釘”精神,也不會再像高中那樣崇拜壹個偶像。我們的人生沒有目標和方向,開始的時候自然會走錯路,慢下來。最後我們班主任和其他領導幾周才見壹次面,學科老師下課就走了。我們想和老師溝通,但是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去接觸他們,和老師溝通,所以我們得到的困惑是無法消除的,所以我們得到的是行為。
第四,家庭教育在大學生教育中也是“枯萎”的。大部分父母會認為我們已經長大了,不用過多幹涉我們,所以放松了教育。大家都知道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最大。現在這個教育沒了,我們就放松自己,導致道德不準。
第四,性能
1,部分大學生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部分大學生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失。
2.部分大學生誠信意識、法律意識淡薄,考試抄襲、作弊已不是個別現象。我不以當“槍手”、不還拖欠的助學貸款為恥。
3,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強,但對日常生活細節不夠重視,缺乏紀律性,如在課桌上亂塗亂畫,逃課,上課遲到,在教室吸煙吃零食,隨地吐痰扔垃圾,隨意撕毀折疊和塗畫的書籍,在公廁大便後不沖水,上課打電話,在網上發布不健康的消息,公開發表言論。
4.大學生有愛心,樂於助人,但部分大學生不夠節儉,花錢大手大腳的現象屢見不鮮,拼搏精神有所淡化,自立自強能力有待進壹步加強。
5.互聯網正在取代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成為當代中國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健康中心主任詹姆斯?米勒的研究表明,當壹個人接受的信息超過他的處理能力時,可能會導致混亂。網絡不僅是壹個虛擬的存在,也是大學生交流真實思想感情的場所。信息的過載,使得當代大學生缺乏對信息的理性分析和思考,道德自律和自律往往陷入低谷,甚至脫離實際,沈迷網絡,患上“網絡孤獨癥”和“網癮”。
6.個人情感問題壹直困擾著很多大學生,戀愛與學習、戀愛與性等很多問題處理不好,導致抑郁、敵對等心理癥狀,導致未婚合租、未婚懷孕、為愛自殺。
7.不擅長人際交往。除了學習,和大學生關系最密切的大概就是人際關系了。大學生的人格越來越成熟穩定,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在逐漸形成。他們在很多問題上表現出自己獨特的觀點,往往比較固執。因此,他們在人際交往中要求寬松自由的環境。但由於部分學生很少參加壹些實踐活動,無法形成合理的自我評價,無法正確認識自己在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具體的交往活動或過程中,團結協作能力較差,心理素質問題較為突出,出現各種“交往不適”或“交往綜合征”,產生社交恐懼和抑郁情緒。
8、升學考試焦慮,就業競爭焦慮,導致心態不平衡,行為過激。
9.當代大學生有很多相信算命、占蔔、占星、網絡算命等等,相信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