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思想文化的源頭是《易》。易經首先提出了“天文學”的定義。《易經》雖然寫於戰國時期,卻真正表達了周朝形成的天命思想。易說:“看天文要觀察時間的變化。”易內聚曰:“天象懸,聖人見吉兇如之。”諸如此類。起源於西周的陰陽思想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周易有壹個漫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被後人稱為“河圖”和“洛書”的,是燒甲骨的表現,是古代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蔔實踐中實現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反映。相傳是傅總結出來的,反復排列蓍草,畫成八卦,囊括了天地間的壹切現象,原始而輕松。後來據說經過周文王的仔細研究,加以規範和整理,解釋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和爻辭,就叫做《周易》。它用簡單的圖像和數字,陰陽相反的變化來解釋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展示成千上萬甚至無限的數字,具有以少見多,以簡示多,充滿變化的特點。它叫“易”,鄭玄解釋說它有三層意思:壹是簡單,二是變化,三是困難。也就是說,萬物理論變了,現象在不斷變化,壹些最基本的原理不會變,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中抽象出了豐富而樸素的辯證法。到了春秋晚期,孔子對《周易》進行了解釋和論述,完成了《十翼》,即《易經》。就這樣,《周易》發展成為壹部關於宇宙變化的深刻的哲學著作。
通俗地說,周文王和吉昌是算命的祖師爺。當然,他們是準確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