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帆(筆名)
浙江省西部有壹個龍遊縣。在龍遊縣曲江以北3公裏的鳳凰山腳下,有壹個神秘的地下巨穴群。洞穴群因其深邃、宏偉、精巧而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註。
當四個村民抽幹深不見底的水池時,他們發現了壹個驚人的秘密...
曲江與靈山河交匯處的小南海鎮鳳凰山上有壹個石巖背村。村子裏散布著許多長方形的小水池。這些水池常年積存深綠色的水,是村民們唯壹的生活水源。
壹直以來,當地村民只知道池水不淺,水不溢,取之不盡,深不可測,被稱為“無底池”。
6月9日,1992,吳阿乃等4名當地村民出於“開發洞穴賺錢搞旅遊”的奇思妙想,集資租用了4臺水泵,決定將其中壹個水池的水抽出來。在連續抽水17個日夜後,他們被眼前的奇觀驚呆了:在20平方米的小洞下,竟然是壹個宏偉壯觀、構造奇特的人造石洞穴。石窟高20余米,占地12平方米,相當於壹個大型電影院。
這壹發現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6個相鄰的洞穴很快被相繼開發出來。這些石窟都是倒置的簸箕。每個洞都有壹個鑿到地面的石梯,洞內找不到泉水的源頭。整個石窟在天花板、底部和石柱上都有均勻平整的紋理。洞頂呈45度角延伸,每個洞壹般由壹根三角柱支撐。每個洞的面積都有幾百平米,最大的有2000多平米。最大的壹棟面積1000平米,不完整高度30米左右。如果去掉測得的5到8米厚的淤土,最大空間可高達40米。
經過進壹步勘探,在石巖北村方圓幾公裏範圍內,發現了24個類似的地下石窟。這些石窟是獨立的,互不幹擾,即使相互靠近。從後來打開的五個石窟中發現,兩個石窟被壹堵只有半米厚的石墻隔開,石墻兩邊完全平行,可見施工測量和定位的準確。
與巨大的洞穴空間相比,這些石窟的出入口都很小,開口都在石窟西南角的頂部。下午陽光最強的時候,洞內光線充足,相當明亮。1號洞內壁靠近頂部,雕刻有馬、鳥、獸等浮雕,2號洞入口處的高墻上有類似花草的線刻符號。
據專家調查,這些石窟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地下建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建築。這個中國乃至世界的奇跡,自從被村民發現後,很長壹段時間都處於“內室孕育,無人認識她”的狀態。直到近幾年,通過組織專家考證和壹些媒體的介入,才逐漸為世人所知。
石窟是什麽時候形成的?史料上沒有記載,民間也沒有傳說和口碑...
洞穴群的幾何形狀和內壁上的線性條紋裝飾表明,它們不是天然洞穴,而是人工挖掘的。在當地方言中,“巖石”是“洞穴”的意思,可見石巖背村的名字與地下洞穴有關。然而,至今沒有人知道石巖背村名字的由來。令人費解的是,如此奇特的人工開鑿的地下洞穴群是何時形成的,沒有任何歷史記載,沒有任何相關的民間傳說或口口相傳,世代以此為生的村民對此壹無所知,十分神秘。
發現的石窟摩崖文字,文獻記載較早,屬於“翠光巖”摩崖。南宋末年詩人張政道寫過壹首《翠光巖》的詩,詩中有壹句“千年浪露,千古斧鑿還在”。可見,這種石窟在南宋時期已被認為是千古之謎。
從石窟的挖掘痕跡來看,毫無疑問,石窟是用金屬工具建造的。專家調查後認為,所有洞穴中的配套魚尾石柱明顯屬於漢代風格,只有漢代的冶煉技術產生了鋼、鑿、錘等先進的挖掘工具,因此該洞穴群可能在漢代就已形成。也有專家認為,石窟中鑿出的凹槽斷面大多呈弧形凹陷,很少有平鑿邊緣留下的棱角狀凹溝。換句話說,施工用的工具,即使加工質地較軟,也容易磨損。未氧化的紅砂巖質地較軟,用當地村民的話來說,采礦就像“切豆腐”,因此可以推測這種工具可能是用銅而不是鋼制成的。換句話說,洞穴群可能是青銅時代的遺跡。
也有專家認為,“翠光巖”石刻的象形文字形成時期正處於甲骨文向錢潮大篆的過渡時期,有原始象形文字的深刻印象。因此,龍遊石窟的形成應該是在秦漢以前的古代。
由於沒有足夠的史料,這些中國壹絕的人工挖掘洞穴群的確切發掘年代,至今仍是壹個難解的謎。
采石場?古代存儲?帝陵?顧宮?還是外星人的傑作...
為什麽古人要挖這麽大壹群地下洞穴?9月,1997,龍遊縣政府邀請國內專家進行論證。由於目前未發現相應的歷史記載,已開放觀光的石窟也未發現出土文物,所以對石窟的成因眾說紛紜。
持五代吳越錢王時期官方大型地下采石場遺址觀點的人認為,石窟的石質斷面更符合采石的形狀,石窟壁陡直有棱角,符合采石取料的特點,而且石窟的位置離雅江很近,便於石料的運輸。收集來的石頭運到杭州,為錢鎮守大海修建石塘。只有這個龐大的采礦工程在當時是“國家重點工程”。不同意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石窟在壁上刻有線性條紋,極其規範嚴肅,整潔程度堪稱細致。魚背竹形撐桿上還裝飾有線條雕刻的條紋。這些鑿子的作用是藝術地鑿出表面粗糙度,以增強紅砂巖的抗風化能力,是防止表面掉塊的技術措施。這些精心設計和裝飾的洞穴絕不可能是采石場。而且在龍遊出土的西周、戰國、漢代的文物中,將它們具有代表性的紋飾與石窟中的線形條紋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兩種方法完全相同。
持古代窖藏觀點的人認為,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窖藏的傳統。洞穴下垂深穴,深層溫度恒定,有利於產品的儲存。當時的龍遊是浙西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航運中心,繁榮程度前所未有。由於南方氣溫較高,部分產品容易變質腐爛。作為航運中心,必須有存放貨物的地方。
持古代吳越皇帝、諸侯生前所建墓葬觀點的人,認為龍在廈門、商朝時遊過陸地,春秋時被人鄙視,後歸越國,楚國滅亡後歸楚國。由於石窟頂部呈“倒鬥”狀,符合漢代以前壹些皇帝地下臥房的特點。古代君王的墓葬大多呈星形,龍遊石窟中央發掘的七個洞窟呈北鬥七星狀。
持古宮觀點的人認為,洞口頂部刻有大弧形魚鱗紋,魚鱗也是“龍鱗”,這在大規模施工中大概很難掌握,但卻透露了壹些挖穴(建“龍宮”)初衷的信息。歷史上,隴右是“古藐視市”。從現場觀察,石窟應該是從勘測、設計到施工壹氣呵成。如此龐大工程的建設才是王道。而且石窟頂部穹頂都鑿有“五分水”,可以保證不滴水,巨大的空間似乎是用空間最少的三角柱支撐著。西周時期衢州出土的陶器與同時期屯溪出土的陶器關系密切,應該是谷米群的壹個巨大歷史見證,在壹個古國必有古遺址。
壹些大膽的假說認為,如此龐大的洞穴群的形成有許多奧秘,如洞穴入口狹窄,洞內光線昏暗,挖掘時代沒有電燈,洞穴的墻壁和天花板上沒有留下油煙的痕跡。挖的時候照明問題怎麽解決?洞穴群相互靠近,但洞穴從不相連。即使在今天,用最先進的地下探測儀器也很難挖到地下。古人怎麽能測量和挖掘得這麽精確?洞穴都在西南方向,整個扇形洞穴群中央的七個洞穴呈北鬥七星狀。這個布局是什麽意思?諸如此類等等,因此,這些巨型洞穴群可能是外星人造訪地球的傑作。
此外,石窟的形成還有其他原因,如采石不是唯壹目的說、越王勾踐藏兵說、道家“洞天福地”說等。
世界無垠,石窟巨變。石窟給後人留下了壹系列神秘的謎團。因為所有開發的石窟都有5到8米厚的淤積浮土,所以謎底很可能被埋在淤泥下。然而,為了清除這些淤泥,科學地尋找從考古角度看很可能被埋在淤泥中的珍貴文物,當地政府仍然缺乏財力和各方面的專業人員。壹旦石窟中的淤泥被清除,千古之謎就可能被揭開,壹座“千年地下博物館”就可能呈現在世人面前。
有壹點已經得到鑒定證實:洞壁上隨處可見的“石頭骰子”是白堊紀的恐龍蛋和恐龍骨頭...
在神秘的龍遊石窟中,稍加註意便可發現,洞壁巖層中散布著許多包裹物質,被當地人稱為“丁士”,已開發參觀的3號、4號、5號窟壁比比皆是。經地質專家調查鑒定,這種“石鼎”其實是白堊紀的恐龍蛋和恐龍骨骼化石。
在當地,以前也曾零星出土過恐龍蛋。如1992年,在石窟上方(小南海鎮中學操場旁)裸露的巖層中,出土了十幾枚較為完整的恐龍蛋。這些恐龍蛋現在在龍遊縣博物館。但洞壁上出露的恐龍蛋化石分布極其密集,數量稀少。
專家認為,龍遊地下石窟開采的石頭屬於白堊紀紅砂巖,是侏羅紀至第三紀陸相紅巖系在各種盆地中堆積而成。這種巖層是湖泊沈積造成的,距今約7000萬年至6543.8+0.3億年,是恐龍生命的全盛時期。此時,當地的氣候和地理條件適合恐龍大量繁殖和生存,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恐龍化石遺跡。它的發現為研究億元曲盆地的地質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同時豐富了龍遊石窟的文化內涵,增添了不可估量的旅遊價值,使人們在探幽的同時領略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