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6月,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由於清軍的武器與英軍相差甚遠,再加上幾十年的太平盛世,缺乏實戰的洗禮,清軍官兵雖然英勇作戰,但仍然擋不住英軍的進攻。開戰不久,英軍壹路向北,先後攻占舟山、寧波、定海等地,隨後占領吳淞,逼近南京城。清朝的交通命脈京杭大運河面臨被切斷的危險。無奈之下,清政府只好從全國各地調集兵馬,搶著打仗。1840年底,清政府調兵的命令傳到了遠在前線的四川賈蓉汶川縣三江地方書記索巖那裏。面對民族危機,索嚴當即決定派瓦西土司鎮守哈克裏,與大津等人壹起帶領藏軍出征東南沿海,幫助清軍保家衛國。
歷史上,西藏人民歷來有協助中央政府保衛祖國的優良傳統。清朝乾隆年間,瓦西地區的劉正祥、王寶等藏族土司率領藏兵,幫助清軍抵抗廓爾喀(今尼泊爾)對西藏的侵略。在清軍總督傅康安的統壹指揮下,瓦西藏軍“六戰六勝,斃敵四千,光復而藏”。在那次戰鬥中,許多西藏士兵為他們的國家犧牲了。幾十年後,當英國侵略者隆隆的炮聲回蕩在祖國邊疆的危急時刻,西藏的勇士們再次做好了為保家衛國而犧牲的準備。
1841年11月,2000名西藏遠征軍在松潘地區集結,準備出征。巴厘島四個鄉鎮的長老們為這些勇士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喇嘛們祈求神佛保佑,村民們獻上潔白的哈達。藏軍將士跨騎高頭戰馬,頭戴虎皮帽,身穿藏袍,個個看上去精神抖擻,踏上了保家衛國的征程。
清軍總司令不學無術,靠算命指揮作戰。
就在藏軍出征的前幾天,道光帝的侄子、欽差大臣易經也從京城出發,率部出征。但易經不懂軍事,是個吹牛的高手。
1842年2月,易經壹行到達杭州。很快,增援前線的全國各地的士兵也陸續趕到。在等待西藏援軍到來的時候,易經聽說杭州西湖的關帝廟最靈,就去求簽。這塊牌子上寫著:“誰敢保證全家平安,直到虎頭召喚?”易經莫名其妙。三天後,哈克裏和阿木率領西藏遠征軍壹路趕來後,易經恍然大悟。
藏軍到達後,易經驚喜地發現,藏兵頭戴虎皮帽,與牌子中的“虎”字不謀而合。易經天真地認為,只要有兩個戴著老虎帽的藏兵如牌子上所示帶頭,清軍就壹定能奪旗。於是,他不顧雙方武器的懸殊,命令部下猛攻英軍,收復寧波和鎮海。經過壹番“深思熟慮”,易經把進攻時間選在了3月1842的4點。
易經把日期定在這個時候,是因為這是壹個罕見的“四陰期”,也就是虎年!他還任命壹只老虎的連長段永福為將軍,從而組成了“五虎”。這次反擊也被稱為“五虎撲羊”,“羊”指的是外國人。易經認為,“五虎撲羊”的計劃,戴著老虎帽的西藏遠征軍作為先鋒,清軍自然必勝。
在寧波血戰中,“虎頭”藏軍成為破城先鋒
易經“五虎撲羊”的謬論很可笑,但哈克裏和阿木率領的藏軍確實很勇敢,很善戰。每次進攻前,他們總是主動沖鋒陷陣,不甘落後於其他隊伍,在戰鬥中更是英勇善戰,視死如歸。
根據戰役部署,阿木率領100多名藏兵負責進攻寧波城西門。戰鬥打響後,在城內人員的配合下,藏兵在城門口抓獲並擊斃英軍哨兵,打開城門,隨後清軍部隊迅速入城。
攻下寧波後,清軍旅直奔英軍司令部。據史料記載,英軍司令部所在地“門堅墻高”,進攻的士兵無法攀爬。英軍以優勢火力開火,將裝備處於絕對劣勢的清軍擊退到寧波城內狹窄的街道上。隨即,英軍爬上臨街的屋頂,瞄準了擁擠在街上的清軍。清軍冒著槍林彈雨發起猛攻,但畢竟火力太弱,無法前進。不久,英軍帶來火炮轟擊,清軍傷亡慘重。阿木和他帶領的100多名藏族戰士都是為國捐軀。
事後,壹名英國軍官記錄道:“他們的屍體厚厚地散落在四周,據說他們已經決定如果不贏就去死。他們的帽子是虎皮做的。”從英國軍官的敘述中可以肯定,這些英勇犧牲的士兵就是上面提到的藏族士兵。
在鎮海與藏軍的肉搏戰中,英軍受到重創。
在寧波反攻的同時,哈克裏率領的另壹批藏兵來到鎮海。作為清軍將領朱貴的先鋒部隊,他們的任務是攻占招寶山上的要塞威遠城。作為壹個陌生人,西藏軍隊在行軍中迷路了。當他們到達時,遇到了從鎮海撤退的清軍。兩軍隨後聯手,向招寶山發起進攻。
山地進攻開始後,哈克裏帶領藏兵登上陡峭的臺階,在招寶山上殺出威遠城。西藏士兵像猿壹樣敏捷,在英國人的槍林彈雨中飛來飛去,猛攻威遠城。山上的英軍用盡全力用火炮擊落,但命中率極低,對藏兵不構成任何威脅。就在英軍無力抵抗,準備逃命的時候,停泊在河中的英軍軍艦從背後向藏軍開火。為了保存實力,腹背受敵的藏軍不得不退守慈溪大寶山進行防禦。
3月15日,英軍從寧波調遣近2000人進攻駐紮在大寶山的清軍。朱貴率領包括藏軍在內的500多名清兵英勇抵抗。戰鬥中,朱貴舞動戰旗,指揮部隊作戰。不幸的是,他的右臂被壹顆英國炮彈炸掉了。他忍著劇痛,用左手指揮戰鬥。最後被英軍子彈擊中,壯烈犧牲。他的兒子朱繼續指揮戰鬥,也在戰鬥中陣亡。
經過10多個小時的激戰,清軍已經彈盡糧絕。看到英軍沖向陣地,哈克裏從腰間抽出戰刀,與沖上來的敵人展開肉搏戰。在亂軍中,他身中數槍,倒在地上。戰後,損失慘重的英國人仍心有余悸,承認“是來中國以來最深的”。
由於大寶山之戰傷亡慘重,英軍不敢再攻,慈溪縣城得以保全。為了紀念清軍的功績,當地民眾集資建立了“教界廟”,祭奠為國捐軀的清軍官兵。阿木達、哈克裏等藏族勇士的大名也被放在廟裏祭祀。這些為保衛祖國而犧牲的西藏遠征軍的辮子被剪掉,送回汶川縣三江鄉,人們在那裏修建了壹座“辮子墳”,紀念這些為祖國犧牲的勇士。他們的英雄事跡也代代相傳。
鴉片戰爭時,民族英雄林則徐曾駐守介縣,海軍司令關天培在香山管轄的磨刀洋與英國侵略軍會師。普通大眾保衛祖國的英雄事跡廣為傳播。
北洋水師是清末中國成立的第壹支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於1888 17年2月在劉公島阿哈瓦正式成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建立
1874年,日軍在臺灣省登陸,企圖占領該省,清軍帶著其唯壹的軍艦前往臺灣驅逐。該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於是清政府決定每年撥款400萬和200萬元作為經費(每年實際用於購買軍艦的金額只有100萬和200萬元),以加快海軍建設。清海軍分為三洋:北洋負責山東及以北的黃海,南洋負責山東以南及長江以外的東海,兩廣負責福建和南海。後來時任南洋大臣沈葆楨每年花費400萬元打造南、北大洋艦隊,經費不足。而北洋艦隊負責守衛首都,優先建設。1875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奉命建立北洋水師。1875年,李鴻章通過稅務總局赫德在英國訂購了四艘炮艦,開始了清海軍從國外購買軍艦的歷史。1879年從英國訂購的巡洋艦,威武無比,超級勇猛。對英國訂購的軍艦不滿,1880年,經過反復比較,從德國造船廠訂購了裝甲船到定遠、鎮遠。1881年,決定在旅順、威海建設海軍基地。1885年,海軍衙門成立,李鴻章派使節出國,分別從英德訂購巡洋艦致遠、靖遠、靖遠、淶源。1888 12 17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北洋水師章程》同日頒布實施。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當時世界第六、亞洲第壹的海軍艦隊。1888之後,車隊經費大幅減少,大部分被政府挪到了其他地方,比如建設頤和圈項目等等。有時,海軍技術突飛猛進。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經很多年沒有買過新船了,壹些應該進行的更新項目,比如更換新炮,也無法進行。原來的戰艦已經開始落後了,無論是速度還是射速。
朱貴將軍在與英軍的殊死搏鬥中犧牲了。
鴉片戰爭時期民族英雄完整名單
陳化成(江南知府)
陳介平(福建水師提督)
陳連生(廣東三江口副總指揮)
大洪阿(臺灣省鎮司令兼知府)
鄧廷珍(閩浙總督)
葛(浙江定海鎮首席戰士)
關天培(廣東水師提督)
海陵(江寧副司令)
蔣繼雲(金門鎮總指揮)
樂山(直隸總督)
林則徐(欽差大臣)
淩誌(福建省金門鎮蔣總指揮)
劉大中(廣東香山總會副總、武術總會)
劉耀春(福建興泉永道、金霞冰島)
麥(廣東水師標,遊擊隊)
沙春元(天津鎮標英英遊擊隊)
施榮春(直隸總督)
王鼎(《軍事家》、《死諫》主人公)
王喜鵬(安徽省壽春鎮首席戰士)
魏(乍浦同治)
湘府(湖南連長)
謝朝恩(江蘇省狼山鎮總指揮)
姚(定海縣)
姚穎(臺灣省警備司令兼省法官)
葉(兩廣總督)
於謙(兩江總督兼欽差大臣)
張然(福建水師後營遊擊隊)
鄭(浙江滁州鎮總指揮)
鄭(鄭之子)
朱貴(浙江省金華協會副秘書長)
陳唐(廣州西關絲織機工人)
鄧潛(廣州北部三家店的壹名切石工)
何玉成(三元裏人民反英鬥爭組織者)
林福祥(三元裏人民反英鬥爭組織者)
王紹光(三元裏人民反英鬥爭組織者)
韋紹光(廣東南海縣恩洲堡李東華村農民)
鮑旭(浙東人民抗英力量黑水黨領袖)
顏(廣東番禺縣棠下(今棠下)鄉農民)
包(清代愛國思想家)
丁(鴉片戰爭時期的愛國者和發明家)
龔自珍(清代著名思想家、愛國詩人)
何大庚(愛國知識分子)
林長義(鴉片戰爭時期的愛國詩人)
錢江(愛國知識分子)
魏源(清代愛國思想家)
張吉亮(鴉片戰爭時期的愛國詩人和思想家)
張維平(鴉片戰爭時期的愛國詩人)
鄒(鴉片戰爭時期的愛國者和發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