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劇歷史悠久,與粵劇、潮劇、漢劇並稱嶺南四大劇種,屬於南戲。
明代《鄭德瓊臺錄》:“每逢春節,韋索化裝成關遊街,直到十三日。”這座寺廟充滿了娛樂的機會。“《瓊州誌》還記載,在鄭德之前,有壹出賞神戲。
《猥瑣談》說:“宣布和平後,南戲過南時叫溫州雜劇。”1755修訂的《瓊山縣誌》說:“正月歡度,鄉民舉本土地神,聚會飲酒,唱地方戲。”
可見明末清初流行用地方語言演戲,這就是瓊劇的前身。後來,它吸收了閩南戲曲、廣東潮劇尹正、海南民歌和道教音樂,逐漸形成了瓊劇。瓊劇誕生後,主要流行於海南島各縣。清朝鹹豐到光緒年間(1851-1908)開始向海外和國內部分地區傳播,雷州半島也很受歡迎,其次是海外華人。現在南洋群島有壹些班和劇團表演瓊劇。
瓊劇的藝術遺產是豐富的。其傳統劇目分為三部分:壹是《淮陰姬》、《琵琶記》等文學劇目(以唱腔為主)800余部;二是《楊家將》、《封神演義》等歷史、神話類小說的武俠劇(主要是做工、打鬥)400多部;三是文明劇130多部,也稱時尚旗袍劇,如《空谷幽蘭》《斷腸草》等。解放後,總有1500多部古裝和現代戲是從其他劇種中整理、改編、創作、移植而來的。也出現了壹批長期上演的優秀劇目,如《紅葉上的詩》、《張文秀》、《尋訪學園》、《金釵狗》等。這些劇故事感人,歌詞通俗易懂,哲理豐富。
起初,瓊劇只有四大角色,即生、旦、凈、醜。只是到了清同治年間,才發展成生、旦、凈、昧、醜、雜六大角色。文藝劇裏的學生大多手持小白扇,以示優雅瀟灑。花生鼻梁上只塗壹小塊白粉,頸間常插扇,多足前後左右伸展,以示輕浮放蕩。出生,未登記,或晉升到教會,他們經常踢掉長袍,折疊破碎的步驟。武俠劇屬於南派,使用鐵青銅兵器,也滲透雜技和魔術表演。
瓊劇的板腔可分為“程土”、“中板”、“Ku壇板”、“羌”、“特羌”五類。解放後,產生了壹些板腔。
——————————————————————————————
至於瓊劇,我真的是個門外漢,知識很少,但壹直很感興趣,有壹種感傷的感覺。
在海南西部,上臺玩票的人很少。我這輩子第壹次看瓊劇,是高中畢業,還是在海口街頭看的。有些老人自己搭起了舞臺。服裝看起來有點參差不齊,但是不明白唱功好不好,是演員穿錯衣服了,還是唱歌跑調了。我只知道往前推,這樣就能看到演員袖子的松散。我總是被那壹瞬間的敏捷驚到,常常覺得自己在飛。再好聽的唱功,我也得有自然的身材,飄逸的眉毛,才能讓人有可靠的愛情。
瓊劇好像是海南的民間戲劇。沒有發現它出自哪個朝代的歷史文字記載。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海南話的歌詞很難翻譯和整理。這種理由從我腦子裏冒出來,讓我臉紅。這種幼稚的想法實在令人驚訝。
瓊劇其實是南戲的壹個分支,與粵劇、潮劇、漢劇並稱嶺南四大劇種。據說可能出現在明代。它在海南流行的雜劇(起源於益陽戲)的基礎上,吸收了閩南戲、徽劇、昆腔、潮州尹正戲、白字戲(潮劇)、廣東梆子,以及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布袋戲、道樂等,逐漸形成了益陽戲這壹地方戲。在流傳過程中,瓊劇曾風靡東南亞的新馬印尼,也被稱為“南海的紅珊瑚”。
有比較懂行的女士說過,傳統戲劇可以分為文藝劇、武俠劇、文明劇。文戲以唱為主,有《淮陰姬》、《琵琶記》等。武俠劇以武俠為主,包括《楊家將》、《封神演義》。文明劇興起於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又稱時尚旗袍劇。這些劇到底有多少是制作出來的,哪些劇聽起來會更吸引人,但誰也說不準。也許外行人的意見也是有價值的,因為外行人的意見總是新鮮而笨拙的,這不是沒有可取之處。
據說清朝末年,有個駝背作家寫了《西廂記》的劇本,這是當時唯壹的海南戲劇本。他寫的歌詞和句子都挺好的,但是劇情有壹個很大的缺點,因為盈盈的人生太短暫,導致演出的時候沒能達到高潮。但流傳至今的《西廂記》劇本,卻被後人重新改編。
我不知道這樣的傳說有多可信,但我總覺得很遺憾,哪怕是壹部短劇,也能給後人壹個讀下去的機會。看了壹些現在的劇本,感覺很註重歌詞句子和劇情的發展,卻忽略了劇中的對話和人物的動作,總是很遺憾。
避重就輕,說說妳看過的瓊劇。
那是幾年前的事了。那天晚上是元宵節,我去看了府城傳統的換花盛況。沒有換花,只是停下來在街上看了壹個多小時的瓊劇。
演員都是些上了年紀的老大爺大媽。舞臺純屬自建,服裝也是自帶。妝容估計是自己畫的。老人臉上的皺紋裏似乎堆積了某種厚重的胭脂粉,讓人笑而不悟,感覺蒼涼。
臺灣的節目是“金釵狗”。許多人,老的少的,站在臺前,聽得津津有味,笑個不停。秦香蓮賺足了觀眾的眼淚。她帶著兒子在舞臺上乞討。臺下的老爺爺老奶奶哭著向舞臺揮手,而年輕人只是笑,也讓舞臺和觀眾壹起熱鬧起來。
瓊劇的情節大多以歷史和民間故事為題材,用面部表情和動作來表達人民的身份和故事的內容。但與其他劇種有很大不同,講究劇情和戲劇方式。總的程序是先苦後樂,因果報應。然後有情人終成眷屬,最後有個大團圓的結局。
瓊劇的可愛可能在於它的簡單,但這種固定的情感公式已經不適合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復雜情感,所以我們不能把自己放在劇中的角色裏。劇中各種苦難被剝離細節,然後結局總是大團圓。感情簡化後,更確定,更強烈,也更容易。在劇中,它增加了幾千年經驗的分量。所謂戲如人生,已經成為大眾的習慣。當所有的場景都過於完美時,它就會遠離現實,我們幼小的眼睛只能在它狹窄、整齊、美麗的圖案中逃離它。
不管瓊戲劇中的人物在想什麽,他們總是有機會直截了當地說出來。即使沒有知己,也可以告訴觀眾;所有的苦難,總有對的人遇到,幫助,最後得到全額賠償;所有相愛的人,在經歷了別人創造的種種磨難之後,總能在壹個特別的時刻相遇,相擁而泣,喜極而泣。場景總是由動作,服裝,面部化妝的顏色和圖案以及壹串聲音連接起來。化妝和表白都極度誇張。當妳看慣了瓊劇,就覺得生活中沒有什麽是足夠熱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