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免費算命 - 贛劇?

贛劇?

江西戲劇流派

贛劇:贛劇起源於明代益陽戲,流傳至今已有五百年,分為饒河派和廣信派。饒河戲流行於饒州地區的鄱陽、樂平、余幹、萬年、德興等地。廣信班流行於廣信府的上饒、玉山、貴溪、橫峰等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正式定名為贛劇。

東河戲:原名贛州戲。它孕育並形成於貢水河流域的贛縣、興國壹帶,是江西的古老劇種之壹。東河戲流行於贛縣、興國、南康、大余等縣,與粵東的梅縣、潮州,閩西的寧化、桂花接壤。

宜黃戲:宜黃戲,原名宜黃班。主要疫區為江西宜黃、南豐、廣昌等縣,遠至贛東北、贛南、閩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7年定名為宜黃戲。

九江青陽腔:九江青陽腔是清代安徽青陽腔的遺存。主要疫區是湖口、都昌、彭澤、幸子、瑞昌等地。當地人叫它高強,後來改名九江青陽。

胡和戲:胡和戲是壹種大型地方戲曲,原名土戲,因為最初只演孟姜女的故事,所以又叫孟戲。這種孟戲,歷來都是以宗族為單位的班社演出。其疫區為廣昌地區。1981年更名為須賀話劇團,須賀話劇團在廣昌成立。

西河戲:原名單強戲,是贛劇的壹個流派。其流行地區有幸子、德安、九江、都昌、永修等縣。贛江下遊分為東西兩河,流入鄱陽湖,而幸子和德安位於西河流域,所以外人稱之為西河班。1982年命名為西河戲。

寧河戲:原名寧州大班,流行地區為修水、銅鼓、武寧等縣,在江西、湖北、湖南三省毗鄰地區很受群眾歡迎。源於明代益陽戲,是江西古老劇種之壹。建國後,定名為寧河戲。

府河戲:原名府河大班。主要流行於撫河流域的臨川、金溪、宜黃、崇仁、廣昌等縣,其戲班有時在南昌演出,約有300年歷史。建國後,這個失傳多年的劇種被命名為府河戲。

婺源徽劇:婺源徽班因其流行區域以婺源為中心,清代定名為婺源班。建國後通稱徽劇,是我國現存的古老劇種之壹,至今已有300年歷史。

吉安戲:壹種地方戲,起源於吉安地區,是壹種集高腔、昆曲、散曲於壹體的古老劇種。其流行區域,除江西中部、江西西部、江西南部等地外,還達湘東壹帶。建國前夕,沒有班社,成了失傳劇。

儺戲:壹種古老的祭祀戲,主要流行於萬載縣和萍鄉市,原名開口儺。1985年被命名為儺戲。

贛南采茶戲:原名花燈戲,流行於廣東贛州及贛縣、韶關、曲江壹帶。自清代嘉慶以來,江西、廣東兩省采茶戲社交往頻繁。建國後正式命名為贛南采茶戲。

南昌采茶戲:源於茶花燈的南昌采茶戲,經歷了花燈戲、三角班、半班等階段。主要流行於南昌、新建、安義、進賢、永修、奉新等地。晚清宣彤時期,南昌采茶戲在福州上演了六年。抗日戰爭時,曾長期在吉安、太和、贛州演出。建國後,原名南昌地方戲。1953年改稱南昌采茶戲。

贛東采茶戲:原名三角班、半班。主要流行於鉛山、益陽、貴溪等縣。建國後定名為贛東北采茶戲,後改為贛東采茶戲。

九江采茶戲:原名茶燈戲,入半班後改名為采茶戲。其主要疫區是瑞昌、九江、湖口、彭澤、德安等縣。建國後,流行於瑞昌的采茶戲曾名為瑞昌采茶戲,後統稱九江采茶戲。

武寧采茶戲:原名茶戲。主要疫區是湖北的武寧、修水、銅鼓、德安、永修、奉新、瑞昌和陽新、銅山縣。1953被命名為武寧茶戲,後稱武寧采茶戲。

景德鎮采茶戲:原名三角班。他的前身是湖北黃梅戲。主要疫區是安徽省的景德鎮、浮梁、都昌、婺源、祁門縣。建國後,定名為景德鎮采茶戲。

福州采茶戲:原名三角班、半班。主要流行於撫州、臨川、崇仁、宜黃、金溪、進賢、南豐的部分農村,建國後定名為撫州采茶戲。

吉安采茶戲:原名三角班、花鼓班。其流行區為吉安市、吉安、永豐、峽江、新幹、太和萬安等縣,鄰近的福州、贛州地區也曾流行。建國後,定名為吉安采茶戲。

寧都采茶戲:屬於贛中采茶戲體系。該劇流行於寧都、杜愚、興國、石城、廣昌等鄉鎮,也曾在福建邵武、光澤、建寧等縣演出。建國後改名為寧都采茶戲。

高安采茶戲:俗稱高安絲弦戲,由民間花燈演變而來,是繼瑞合鑼、鼓戲之後的新采茶戲。主要疫區為高安、上高、宜春、宜豐、分宜、興安。因在高安發展,建國後命名為高安地方戲,1978改稱高安采茶戲。

瑞和采茶戲:原名三角班、采茶戲、高安鑼、鼓戲。其熱門地區主要是高安、上高、奉新、宜豐、南昌、九江、上饒等地。因高安縣原為瑞州所轄,地處瑞河流域,故於1979改名為瑞河采茶戲。

元和采茶戲:原名三角班、鼓戲。發源於宜春北部,流行於宜春、萬載、上高、吉安壹帶。於1979正式更名為元和采茶。

玩吧。

灣仔花燈戲:50年代叫灣仔花燈戲,60年代叫灣仔采茶戲。1980正式命名為萬載燈會。它起源於民間采花燈,吸收了贛南采茶戲、高安絲弦戲的唱腔和表演藝術,逐漸演變成壹種民歌小調,在農村流傳千年。

萍鄉采茶戲:又稱萍鄉地方戲,後改名萍鄉采茶戲,形成和發展於萍鄉地區。流行於萍鄉、宜春、銅市。

鼓、寧岡、瀏陽和湖南的李、醴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