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黃鳥、金翅雀、蘆葦黃雀。它屬於雀形目,雀形目。在東北大興安嶺繁殖,經河北、山東、江蘇遷徙,在浙江、福建、廣東和臺灣省越冬。黃雀長約12厘米。壹般為黃綠相間,羽毛棕黑色,有幹紋,翅膀上有亮黃色斑點。雄鳥的頭部大部分是黑色的,下巴和喉嚨中心是黑色的。在山區和平原上可以看到黃雀。山區多見於松樹、杉樹等針葉樹,平原則有柳樹、榆樹、楊樹等樹冠居住,常群居覓食。
主要食物是榿木、樺木、榆樹、松樹和裸子植物的果實、種子和花蕾,以及農作物、雜草種子如薊、向日葵和苦艾以及少量昆蟲。巢呈深杯狀,由蜘蛛網、苔蘚、野蠶繭、部分嫩草莖、草根及各種植物纖維制成,內襯動物毛發、松散絮狀物、羽毛等柔軟物質。每巢有4-6枚卵,卵為淡藍色和白色,帶有褐色和紫色斑點,大多集中在鈍端。雌性孵蛋,雄性餵養它們。潛伏期為I2-14天。雌雄* * *壹起苦思冥想。但主要是女性。
1,鳥類的選擇黃雀是北方的籠養鳥,尤其是北京,養的很多。因為容易馴服省事,所以除了蛻皮,整天都在唱歌,每年最多能唱8個月。壹般認為嘴窄、腰長、尾長比較適合,很會唱歌。有的還根據下半身羽毛顏色選擇,有青色、白色、黃色。還有人喜歡紅腳(俗稱“紅爪”)。)或者頭、頸、胸都染成紅色。其實這些顏色都和食物有關。壹般自然界的黃雀都是黑腳的,人工飼養壹段時間後變成肉色。春天活動過的黃雀羽毛往往是紅色的,但壹蛻皮就消失了。原因不清楚。
成年黃雀的雌性和雄性很容易區分。雄鳥身體強壯黃綠色,很少幹羽毛,頭頂或下巴上有黑點。然而,很難區分雄性雛鳥和剛剛離開巢穴的雌性成年鳥。這種幼鳥,俗稱“麻鳥”,是養鳥人最珍愛的。價格比雄性成鳥高2-3倍。壹方面是因為幼鳥容易訓練,另壹方面是因為它剛剛離巢,還沒有學會老鳥的歌唱,也就是沒有“野嘴”。
2、籠養的特點黃雀每年春秋兩次遷徙經過中國北方,經常可以捕捉到,容易飼養和馴服。黃雀籠的種類很多,但漆竹圓籠是最精致的壹種,底部要封閉,蓋壹層薄布墊,因為它的主食粉或幹粉糞便少,不易汙染籠底。還應該有壹個更高的底環,以防止顆粒狀的貝殼四處亂飛,防止鳥類糟蹋食物。為了傳授技巧,或者做個“陷阱”,有人把雌性黃雀養在架子上,大多是直立的。
3、飼料及飼養方法黃雀在野外主要吃針葉樹種子,所以在家喜歡吃紫蘇、花生、核桃、葵花籽等油料作物的種子。剛釣上來的黃雀,可以用紫蘇引誘,但不能長期餵食,否則容易超重。壹般是小米、小米、稗草和少量紫蘇混合而成。黃雀吃的時候經常挑紫蘇吃,其他的籽都挑出來,造成浪費。最好餵混合粉。玉米、花生、紫蘇(3: 1: 1)可磨成粉,加少量砂粒,常給葉菜(大白菜、菠菜、油菜、馬齒莧)。此外,雞蛋和小米也餵,但冬天需要餵壹些油料作物的種子。
4.餵養黃雀是管理和訓練籠中鳥最簡單的方法。只要水量充足,新鮮,壹周清洗籠子1-2次就夠了。秋冬春三季經常曬黃雀,夏天把籠子掛在陰涼的地方。給葉菜,蛻皮時加點紫蘇。黃雀羽毛變化快,“開叫”早,羽毛閃著銀灰色,看起來非常漂亮。
北京對黃雀的鳴叫有嚴格的要求,講究“三張大嘴”,即喜鵲、紅、油葫蘆。如果有其他鳥類的叫聲,往往被認為是“雜嘴”,尤其是和平鳥、金翅雀、雀類和幼齡黑山雀的叫聲。所以培養壹只真正的“三嘴”黃雀是非常困難的。除了弄壹只“麻鳥”,嚴格隔離,還要經常早起,鉆進小籠子裏,在灰喜鵲生活的樹林裏散步。途中藏在書包裏,聽到灰喜鵲叫就拿出來,打開籠子。需要兩周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學會。讓他們學會叫油葫蘆嘴。壹般都是家裏養油葫蘆。晚上油葫蘆喜歡唱歌,就把黃雀放在燈下聽。另外,養黃雀的人喜歡養壹只紅色的,這是為了教黃雀叫。
至於黃雀之術,無非是“叫遠”、“敲鐘”、“抽簽”(過去算命先生常用)等簡單動作,都是紫蘇誘發的簡單條件反射。黃鳥在人工繁殖中的繁殖問題應該引起愛鳥人士的廣泛關註。人工飼養可以得到滿意的“麻鳥”,不需要野外捕捉,也有利於保護自然種群。如果在國內已經繁育成功,就要先在大籠子裏養幾對。仔細觀察,發現有親密配對,放入繁殖籠,裝上草窩,有可能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