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
客家人是漢族的壹個特色族群,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漢族族群之壹。
關於客家起源的理論有很多,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先民說。客家中原論認為客家人的主體是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原住民論認為“客家* * *是由南遷的漢人和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代越南移民融合產生的同壹主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代越南人,而不是生活在這壹地區的少數中原人”。從宋代開始,中原漢族大規模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了相對成熟穩定的客家家族。從此,客家人以梅州為根據地,大量移居國外,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是嘉應、贛州、汀州。
說到客家人,最出名的就是他們的土樓。如果在網上搜索客家話,會同時出現很多關於土樓的詞條。如果妳是壹個集郵愛好者,妳應該已經註意到,在中國民居郵票的壹套福建民居中,有壹套是客家土樓。由於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遠山區或深山老林,當時不僅建築材料匱乏,狼、虎、豹、賊鬧哄哄,而且害怕被當地人騷擾,所以客家人建造了類似土樓的“防禦性”城堡式建築房屋。在福建,土樓分為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圓形的比較少見。
有壹個關於土樓的笑話。據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間諜衛星拍了中國的照片,他們驚訝地發現,在福建省的山區分布著許多不知名的大型建築,圓形或方形。經過分析,它們被認為是“導彈發射基地”,中國的軍事實力不容小覷。直到中美建交,美國人才知道,所謂的“導彈發射基地”,其實就是典型的客家民宅——土樓。
當然,客家豆腐也很有名。中國最著名的豆腐:客家釀豆腐、四川麻婆豆腐和湖南臭豆腐。後兩者只能算是配菜和小吃。只有客家人把豆腐升級成大菜和主菜。甚至他們關於新房的歌裏都有豆腐,比如,有壹首是這樣唱的:
新買的磨盤,圓鈴鐺,
全心全意買磨豆漿,
半夜,磨豆腐,
對對對對對。
壹:客家淵源
客家是中國漢族的壹個龐大族群,歷史悠久,人數眾多。資料顯示,客家人有5500萬,其中中國約有4500萬。大部分生活在壹些亞洲國家,其中馬來西亞約654.38+0.25萬,印尼約40萬,泰國約37萬,越南約30萬,新加坡2萬。
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是因為歷代中原大規模直接移民,或遷入,或居官、貶謫、經商等原因。它的祖先在以下時期遷徙:
(壹)秦漢統壹中國,中原移民開始南遷。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六十萬人滅“南征北討百地之王”楚,集余幹之水的於公元前221年設立閩中郡,即分兵南下,從閩粵贛邊界進入山,即現在揭陽縣以北壹百五十裏的揭陽山,到達興寧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萬人鎮守五嶺,即趙佗“帶兵守嶽”。從這個角度來看,閩粵贛邊界有兩個秦軍駐軍,壹個是葉楠邊界,壹個是淩潔。
3.秦始皇三十四年,趙佗在二裏築城,隔江相望,控制武水,在中書山建萬人城。趙佗又在龍川建城。這些建造者的人數不詳,但同期遷移到北方邊境各縣的人數可考,在三萬到五萬之間。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計秦在福建、廣東、江西駐紮的移民占當地人口的三分之壹以上。
5.漢武帝丁原五年(公元前115年),大量中原士兵駐紮在南方的嶺南,駐紮在郡縣和軍事據點。
6.漢元元年(公元前110),福建、揭陽(晁谷、美姑分別為閩越)人全部遷走,只留下了琴中郡移民的後代。這說明此後閩粵贛邊區的居民主要是中原移民。
(2)漢末建安至東晉永嘉時期,中原地區民眾避難,部分民眾遷入閩粵贛邊區。
東漢末年,中原人民避難膠州,壹度掀起高潮,南遷主要來自海路。
南北朝時期,南北對峙,中原人民再次大規模南遷,人口約96萬。他們大部分定居在長江中遊兩岸,壹部分進入江西南部,壹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邊境各縣。
永嘉之際,中原士紳流入福建。
(3)唐朝的安史之亂和戰爭災難,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中原地區大量人口南逃。
(4)晚唐黃巢起義時期,中原人大量逃往福建、廣東、江西。例如,宗室孟莉從長安遷到汴梁,然後遷到福建寧化的谷壁鄉。固始人王旭、王超響應黃巢起義,率五千農民起義軍從廣州、壽州向江西進發。從唐末到宋代,福建、江西兩省人口激增。
(5)南宋末年,大量中原人逃往廣東中部和閩粵贛邊區。
建言南渡時,壹些官員和學者遷到杭、蘇修、蘇州、常州和太湖流域。另壹部分,也是絕大部分,跟隨太皇沿洪州、冀州、乾州,太皇返回臨安。這些士子沒有按照王太後的條件,不能北返,於是壹部分人南渡大埂嶺,進入南雄、始興、韶州。壹部分從前州進入汀州。他們中的壹些人被困在江西南部的壹些縣。
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大批江浙贛宋人從莆田逃到廣東沿海潮汕,逃到海南島。
(6)除了上述戰爭導致的大規模南遷外,中原人民因旱澇而逃往南方,壹些官員在閩粵贛邊區貶謫、經商、求學。
從以上史料來看,客家先民主要來自中原漢族。在客家宗族形成的過程中,畬、瑤、旦、木刻等南方少數民族不斷被融化吸收,客家隊伍得到壯大。
二:客家禮儀、風俗
(壹)傳統婚姻習俗
媒人過去,年輕的客家男女十六歲後可以請媒人介紹他們的婚姻。壹般是男方父母委托女方家做媒,也有女方家讓媒人先去男方家拜訪。
看那個姐姐。這兩個男人和女人通過中央媒體交談。如果雙方都有興趣,就同意“見妹子”。
雙方約定寫庚帖後,要互相告知生日。回去後請算命先生“對八字”。如果八字壹拍即合,互不碰撞,就寫個庚帖(俗名婚禮單),放在香案上。如果三天之內沒有不祥之兆,婚事就定了(如果八字不合,男方就把庚鐵還女方家)。
編紅單也叫“開紅婚帖”,或者說談彩禮。男方父母,宗族親戚,媒人壹起去女方家,把男方要給女方家的彩禮抽出來。有些紅單還應該包括給丈夫的禮物,比如帽子、銀花、衣服、鞋子、襪子等等。在開紅單的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通過協商敲定。紅榜打開後,男女雙方會交換戒指、手帕等信物。最後,男方來到女方家,吃完午飯就回去了。
訂婚又叫“大婚”,即再次正式確認婚姻。男青年和父母要去女方家送豬頭、魚、肉等。,還有女方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爺爺奶奶都要出現。午飯後,女生會出來見面,稱男家長父母父母,雙方父母互稱公婆和母親。
家政就是女方去男方家看家庭,有的在“大領帶”前,有的在“大領帶”後。除了女生和她們的父母,女方的姑姑姐姐都會去,大大小小十幾個人都不帶禮物,就算帶壹點,男方也不敢接。
定下婚期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選擇回家的日期,包括新娘出門的日期和時間,以及回家的時間。另外,女方剪紅裙和男方鋪床的日期也要同時選擇。
新娘送菜、帶嫁妝壹兩天後,男方家要讓宗族把聘禮和紅單規定的魚、肉、禽、面等東西送到女方家,回來時把聘禮和家具帶回男方家。
迎親也叫接新娘或過門。婚禮前壹天,男方家會去女方家接親戚,有鼓手樂隊,鞭炮,轎子,香爐(去女方祠堂,寺廟,社工燒香),壹個挑夫,壹頭是導雞(壹公壹母),另壹頭是酒和宋明,女方會帶新娘穿的衣服和壹個木筐。
娘家人到了之後,先吃點心,然後娘家人帶著去祠堂燒香祭祖。中午或晚上,女方家會設宴款待。
新娘通常在半夜或午夜離開。她越走越亮,象征著她在走向光明。如果她晚上出門,就不會遇到擡棺材之類的倒黴事。婚禮隊伍的前面是燈籠,後面是鼓手,中間是轎子,後面是接受婚禮儀式的人。
新娘到了男方家,如果還沒到規定的進門時間,就要在大門口或者隔壁的房子等。介紹壹般都是早上七八點或者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入場時,新娘會踢開轎子的門,男方的伴娘會帶領新娘走出轎子,然後在大門口“穿越火海”,新娘在進入大門前會用冷杉樹枝穿越火海。
新娘隨著鼓樂聲進入大廳後,開始拜堂。堂內擺設香案,東有父母長輩,西有外戚,北有親戚,南有晚輩。見新娘前,老公會在新郎身上掛紅,蓋上五尺紅布。
我大聲念道:“我手裏拿著五尺紅,專打新郎,讓新郎生個兒子,兒子當狀元。”參拜教堂時,新郎站在左邊,新娘站在右邊。李生稱:壹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唐,四夫妻相敬如賓。
最後親戚見面,給新娘紅包。儀式結束後,伴娘用紅玫瑰將新娘領進新房,新郎新娘用鞭炮將喜糖從家門口撒向大廳。然後新娘和新郎祝酒。伴娘捧著壹盤雞,邊喝邊說:“團團圓圓,壁上連珠”“觀音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偕老。(這種禮儀在梅州並不常見,已被現代婚禮模式取代。)
中午辦酒席,吃喜酒,用響炮請客人,半小時壹次,開始坐的時候讓酒席響三下。然後,禮物生報名入席,兩人入席。按照輩分和親疏,先安排他們坐桌,然後其他人隨便坐桌。男女嘉賓分開就座,新郎新娘要敬酒。
壹個吵的房間在大堂吵,壹個吵的房間在新房,壹個吵的房間先在大堂再在新房。在喧鬧期間,每隔幾分鐘就會燃放鞭炮,直到午夜。
後門也被稱為“十字轉門”。壹般來說,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女方會派新娘的姐妹和其他女人壹起邀請新郎新娘去做客,媒人和新郎新娘的姐妹也壹起去。***7-14人吃午飯,當天回來。
送滿月婚禮後壹個月,娘家人會來送滿月,同時送雞、菜、籽、籽、豆等。,表示五谷豐登,財運亨通。
(2)傳統節日習俗
1.出生禮儀
它標誌著對壹個人出生的慶祝和祝福,是生活中的開始禮儀。
當壹個已婚的女兒懷孕即將分娩時,通常是在嬰兒出生前的壹二十天。娘家人會帶著雞、蛋、面、掛面來女兒家“產子”,意思是祝她平安出生。母親不在了,嫂子就生了,中午設宴。
嬰兒出生後,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有幾十斤)到嶽家報喜,外婆家要請客人,親朋好友都要出席表示祝賀。爺爺奶奶會回贈小雞和紅雞蛋。
做三朝子弟,就是做三朝子弟。先給孩子洗澡,請助產士吃飯。奶奶會送壹只公雞,雞蛋,面條,糯米粉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奶奶和公婆。有些地方還會給親戚朋友送紅雞蛋,親戚朋友會在滿月前寄回雞、蛋、面等東西。
滿月的寶寶出生壹個月,就要“滿月”。奶奶會給寶寶送壹只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和雞蛋,還有衣服、被子、帽子、領子、風衣、裙子、銀手鐲、牙套。叔叔阿姨等女性親戚壹般會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匹等。
慶祝百日100天的誕生。這壹天,女方家的爺爺、叔叔會和公雞壹起慶祝,其他親戚壹般會給嬰兒發紅包。
壹歲的孩子出生壹歲,就要當“周”來慶祝孩子的“周”。第壹個生日比滿月更隆重,來慶祝的客人更多。
2.成人禮儀
客家的成人禮可以分為男性和女性兩種。男的成人禮叫“冠禮”,女的成人禮叫“禮”。(現在好像沒有這種禮儀了,至少在我這裏(世界客都梅州)。)
3.生日禮儀
過生日的客家人和各地的習俗壹樣,每年過壹個小生日,每十年過壹個大生日,但大生日更常見。從十歲開始,可以稱之為生日,壹直持續到妳四五十歲,六十多歲。過生日要吃面條和荷包蛋,表示妳會活壹百歲。(這個習俗也被簡化了,只有生日:60歲以上)
生日過生日,出嫁的女兒會送壹只大公雞,還要壽衣、生日帽、生日蛋糕、生日鞋和生日襪,從頭到腳壹整套。父親會慶祝他的生日,同時,他也會送壹整套給母親。此外,他還會送生日軸、開心炮、生日蠟燭、公雞、生日桃、生日面、生日蛋糕、生日酒、生日肉。其他人來慶祝他們的生日。壹般都是親戚朋友送生日祝福,生日對聯,或者禮物。
很多地方為70歲以上、子孫眾多、家境良好的老人舉行生日儀式。
客家人的生日、生日都是圈內人自己送的禮物,家裏祝賀,先禮後邀;除了公婆和密友,發邀請,不邀請。
4.蓋房子,搬新房子
客家人把蓋新房、搬新居作為重大慶祝活動之壹,要隆重慶祝。
蓋房子的時候,請闞玉老師確定房子的位置和門的朝向。立柱在梁上時,要用燈籠裝飾,貼紅對聯。新房建成後,入住前壹天晚上要“驅邪”“除邪氣”。
搬進新房,要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家門,而且還應該帶壹窩雞,蒸到新房裏,以示新人興旺,喜氣洋洋。喬遷新居,要舉辦“宅酒”,招待親朋好友、建房者、幫工。菜裏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年糕,表示時間長,財運高。
(三)客家釀酒習俗
客家人很好客。每當親戚朋友來了,都喜歡用自家釀的米酒請客,也叫“水酒”。如果是第壹壇提煉出來的酒,就叫“九娘”。這種“酒女”好吃,雖然度數不高,但是後勁很大,容易醉人。當他們喝酒時,他們非常註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用八仙桌,俗稱“八仙桌”,是供八個人坐在壹起的木桌。入座時,他們很重視座位的排列,壹般按照親朋好友的尊卑順序入座。宴會廳的大小就是這樣安排的。比如正廳只有壹張桌子。此時面向大門的左側為第壹,右側為第二。然後從左到右,穿插前言,面向正殿的右側最小。如果安排兩張桌子,此時左邊的桌子大,右邊的桌子小,座位錯開。如果安排三張桌子,那就叫“壹等座”。在這種情況下,酋長受到尊重。如果安排五桌,壹般安排為“梅花席”。
酒席之間第壹次倒酒(也叫篩酒),先按輩分順序倒酒,再給自己倒酒。倒酒後,酒壺口不要對著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不禮貌。敬酒時,烤面包機要站起來,左手按胸(表示尊重和真誠),右手舉杯說幾句吉祥話,先喝壹口表示尊重。如果有人遲到,罰款1-3飲料,女士半杯。中途離開的話要喝1-3杯才能走。
在飲酒時,客家人有猜拳的習俗,以增加各種宴會場合的樂趣和興奮,無論是粗俗的,優雅的,簡單的或復雜的。猜拳的時候也有壹些規則。比如三點鐘不能玩拇指中指食指。壹會大拇指要側著,不要上翹。打第二局的時候,如果用拇指和食指,就要側著打。不能像輕型駁殼槍壹樣用食指指著對方表示禮貌。
客家人的飲酒令很有學問。猜拳數從零到十,如果猜中了雙方做的手指總數,就是贏家。如果雙方同時猜中或猜中失敗,也使用“四字”名稱,如猜中“壹”時,稱為“壹品促銷”;猜“二”的時候叫“兩家和好”;猜“三”的時候叫“三星高照”;猜“四”的時候叫“四季發財”;猜中“五”時,稱為“五子考中”;猜“六”的時候叫“六六順利”;猜“七”時,稱為“七巧圖”;猜“八”的時候叫“八仙過生日”;猜“九”的時候,叫“九長”;當妳猜“十”的時候,就叫“完美”。所以是吉祥話。
喝酒猜拳時,壹般以三杯酒為壹組。輸的人喝酒,三杯酒下肚就過關了。如果余暉還沒結束,可以再來壹組或者幾組。如需請人代拳代酒,應與對方協商,征得對方同意。除了猜拳鬥酒,還有鬥酒的手指號。慣例是指定壹個人作為晚宴的負責人。根據大家給的手指總數,誰數到誰就喝壹杯。舉個例子,如果每個人都伸出六個手指,那麽喝酒的人就是第六個。此外,還有“轉勺”爭酒。桌子裏放壹個勺子,壹個人轉動勺子。當勺子停止轉動時,勺子的柄指向誰,誰就有酒喝。除了“猜單打和雙打”,在手心放壹兩個硬幣讓別人猜單打和雙打,輸的人喝酒。
客家人的酒單多種多樣,有教養的人喜歡“字單”(包括地方特產單、農諺單等。)、“詩令”,還有“將軍令”(大多別出心裁,涉及趣味,讓人忍俊不禁。),包括猜測。客家人喜歡用酒規這種流行的娛樂遊戲來增加精神,消除孤獨感和睡意,直到喝醉。
(以上資料參考互聯網)
值得壹提的是,以上習俗和禮儀都是傳統禮儀,現在有些禮儀已經簡化甚至停止了。
(4)客家人的好客和禮貌
客家人不僅熱情好客,而且彬彬有禮。在狹窄的道路上相遇,他們會主動讓路。年輕人給老人讓路,男人給女人讓路,大人給小孩讓路,兩手空空的人給轎夫讓路,挑輕擔子的人給轎夫讓路,挑重擔子的人給轎夫讓路。相互禮讓是客家人的美德。
人們見面時,會互相問候,互相問好。即使是陌生人也會用親戚來稱呼對方。比如,遇到年齡相仿的人,男性稱之為“老撥”(“撥”是方言,意為兄弟),女性稱之為“大嫂”、“大姐”。如果對方比自己大,壹般稱男方為“叔叔”,女方為“阿姨”。如果對方比自己小,就叫“哥哥”、“姐姐”。對於開店的生意人,男人稱之為“老板”,女人稱之為“老板娘”或“老板娘”。壹般對工匠叫“師傅”,對醫生叫“大夫”。和父母相似的孩子叫“叔叔”、“伯伯”、“阿姨”,和爺爺奶奶相似的叫“爺爺”、“奶奶”。
客家人非常註重人際禮儀。“妳來下家,妳就當客人”,也就是說,妳家來下家,妳就當客人。親戚朋友之間,每當有節日,都會過來互相祝賀。客家人向來好客,講究禮儀。所有的宴會或便餐都有壹定的禮儀,比如按輩分入座,男女不同座。席間賓客分別是壹叔(曾祖母家)、二叔(外婆家)、三叔(娘家),被百姓稱為“三代親人”。城裏的男人辦喜宴,首席是叔,其次是叔,再是叔。如果首席不參加宴會,如果他因為某種原因或因為對主人有偏見而不願意參加宴會,主人應該在舉行宴會之前離開座位並讓其空著。除了“三代親屬”作為主賓,公婆坐第二位,親戚、親戚按輩分、年齡入座。朋友可以坐在任何地方。如果是樓梁上的客人,其首席應該是工匠和地理先生,其次是上述的“三代親屬”。座位是由宴會的主人安排的。遲到的人應該為喝酒道歉。如果中途離開,要向主人說明原因,並向同桌的人道歉。宴會進行到壹半時,主人過來向客人敬酒致謝,客人要起立,要有禮貌。
通常,如果每個客人都來了,主人會禮貌地迎接他,並邀請客人進屋坐下,用巖茶招待他。不管是城裏還是鄉下的客家人,房間裏都有小衛生間和木盆。客人到了之後,女主人會很有禮貌地煮壹大鍋開水,放在桶裏,帶進衛生間。同時,她還會提壹桶冷水進來,讓洗澡的人反過來洗,這樣水溫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讓客人洗個澡,擺脫旅途的疲勞。“壹家壹戶,鄰裏接客”是山村客家人的習俗。不管是誰家的客人,鄰居壹般都會炒幾個菜,溫壹壺糯米酒,帶到鄰居家,擺好桌子,親自給客人倒壹碗酒,邀請客人品嘗自己家釀的、做好的菜。即使鄰居之間發生過爭吵,他們還是會不顧舊怨,拿著酒壺和盤子去鄰居家。這樣鄰裏之間就和好了。
例如,在大年初壹,親戚朋友會互相拜年。他們拜年的時候,往往會包壹個紅包,帶壹包冰糖、紅糖之類的食物作為禮物。主人壹定會用各種臘肉讓客人喝個不停。與親友飲酒時,主人會在客人的碗裏夾壹塊雞或鴨(每只雞或鴨壹般切成9至11塊),再加兩片。當客人回家時,主人會退還紅包(加壹些錢)和禮物,以示尊重。當客人離開時,主人應該讓客人先走。如果客人年老體弱,主人會在他(她)出門時小心翼翼地幫助他(她),或者讓晚輩送他(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