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佛教的教義
佛教經典太多了,業余時間看不完。我們中國法師想讀所有的佛經。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和社會的世俗環境隔離開來,關在寺廟的壹個房間裏。經過幾年的閱讀和體驗,我們可以在壹定程度上理解所有的佛經。和我自己壹樣,我是壹個過了六年這種生活的人。至於普通人,比如大學裏有很多專門研究佛教經典的學者,教授給學生。他們很少對所有的佛經進行通盤研究,同時由於在實踐中缺乏實踐經驗,也無法準確理解佛經。他們充其量只是從文字的表面得到壹些印象。但是佛教的教義,原則上並沒有大多數人想象的那麽難。它的基本思想只有四項:苦、空、無常、無我。
(1)苦難
如果壹個人對苦難沒有感情,他就不容易對自己有所警覺,更不容易對別人產生同情。因此,美國有壹所學校,在培養學生道德生活的課程中,讓每個學生都有壹周的時間去體驗身體殘疾的痛苦。也就是說,學生分別被蒙上眼睛,綁上腿或綁上手。結果這些同學的同情心特別高,互助精神特別顯著。
當然,在人類的頭腦中有壹些人不承認佛教所說的苦難是真實的。我們無意說服任何人。佛教只是想告訴想知道佛教根本教義是什麽的人。在佛經中,對於苦的概念的解釋有幾種不同的分類。今天,我想介紹五種分類,即:
(1)苦難──包括四種苦難,這是眾所周知的:生、老、病、死。
從現代人的知識來看,嬰兒出生的時候,是沒有意識的,所以應該是未知的。
苦也好,不苦也好,所以這個新詞指出,就生命的事實而言,因為人是生出來的,所以生出來。
隨著他的身體,他註定生病,老了,死了。有些人還沒老就死了,或者
我不知道最後是什麽病,但他不能不死。所謂“鳥將死,其歌亦哀;男人的將軍
死,其言好。“原因是壹種對死亡無可奈何的痛苦造成的。年
輕者,尤其是強者,更不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因為他們是對的。
痛苦的感覺並不太強烈。
(2)苦惡──有人反對佛家說的“人活著都是苦”。他們認為,
人生雖有痛苦的經歷,但也有快樂的場合,如“久旱逢甘雨,我在他鄉相逢。”
所以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是人生壹大快事。為此,佛祖
宗教並沒有被忽視,但佛教想進壹步為妳指出,沒有不感謝的花,地球上也沒有花。
永不落幕的盛宴。如果從世界相的誕生、完成、變異、回歸到消失這壹事實來研究。
雖然偶爾會有美好的瞬間,但它的結局終究會消失。所以有些人並不成功。
以前,我過得很艱難,到了成功的時候,會患得患失。在我退休之前,我已經
擔心退休後的下壹步。簡而言之,世界在不斷變化,
妳不可能抓到讓妳覺得絕對可靠的東西。
(3)不要怨天尤人——我們經常聽到人在失意的時候,會拿“世道不如意,
往往十有八九”這句話來安慰自己。生在世上,不可能壹無所求,最基本的。
我們想要的是食物,衣服和異性。其次,如果妳有余力,妳應該尋求名望、財富和權力。
潛力。壹個人的能力越大,欲望越高。有些人不為自己要求任何東西,
但是妳不能不為別人謀取利益。其實世界上有求必應的事情並不多。
在妳得到它之前,妳必須付出同樣的代價。
(4)怨恨是苦的──在這個世界上,妳喜歡的東西往往很多,但好景不長,路很窄。
快樂的事情很難保持不變,但妳討厭的事情卻經常出現在妳的生活中。
(5)愛情離別──無論是父母骨肉、夫妻親情、摯友、生離死別,但
最讓人心碎的事。有些人,妳那麽努力愛他,他卻不愛妳;盡管有些人
相愛,但有不得不分開的情況;有些人雖然壹輩子在壹起,卻無法避免死亡。
有先有後。
以上五種苦是我們的人情,因為我們的身心都是過去行為的結果,佛教稱之為苦因、苦果。如果不及時制止,因果循環永無止境。停止痛苦的方法是修行,這將在下次討論。
(2)空
佛教叫空門,所以在香港,有些賭客早上不敢在街上碰到尼姑。他們迷信,禿頂在空門裏會讓他們既失去空靈又失去光明。其實佛教的空根本不是那個意思。不理解佛教中的“業”字,就無法理解佛教中的“空”
妳什麽意思?所謂“因緣”,就是世間事物的形成和毀滅都有其自身的因素。佛教把這個因素叫做“因緣”,這個因素和因素之間的關系叫做“業”。正是因為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完成的。如果把所有的因素都分解,任何特定的事物和現象都不可能存在。佛教,人的煩惱解脫之道,首先讓妳明白,世間的事物都是由各種因素構成的暫時的假象。這些幻覺讓妳對它們的存在產生幻覺。事實上,除了因素,沒有任何事物,因素在變化,事物也在不斷變化。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貪圖滿意的東西,怨恨不滿意的東西。可見,佛教中的“空”字,並不是指什麽都沒有,而是指妳在努力宣揚之後,不要把它放在心裏。那是擺脫煩惱的最好方法。因此,從對“空”的含義的解釋中,我們還必須明白,它將告訴我們以下兩種含義:
(1)無常——萬物現象既是各種因素聚集又是分散的暫時活動,只要是由
元素的位置和形狀發生變化,事物的聚散活動也隨之變化。佛教把這種
聚散活動階段可分為“生、住、異、滅”四種形態。這四種形式,從來沒有
不留,所以是無常,不是永恒。
(2)沒有自我——人類比其他動物有更多的煩惱,只是因為人類比別人有更多的自我概念。
動物更激烈。自我概念帶來自私的行為,每壹次遭遇都符合這種自私的行為。
沖突的事情會帶來麻煩。構成自我概念的基本因素是我們的身體。
然後逐漸向外擴張,用我的財產,我的家庭,我的名譽,我的事業,我的
權力,我的思想等等。人們努力維護這些“我”和“我的”的概念。
這就是我有麻煩的原因。從“因果”的觀點來看,佛教鼓勵我們積極
開;從因緣來看,佛教主張放棄我見。世界上的壹切,包
每個人的身心都是因緣造成的假象,根本找不到我。
想法可以紮根的地方。所以是“無我”。不過,這裏只為妳做壹個理論上的分析。
讓妳明白,妳的“自我”既不可靠,也不真實,當妳有任何痛苦,不能立即。
當妳解決的時候,不妨試著想壹想,至少可以減少壹些痛苦帶來的怨恨和怨恨
憂郁至於親身經歷“無我”的肉體、精神、宇宙境界,那是開悟之後的事了。
如果妳想開悟,妳必須親自實踐。
希望對妳有幫助!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