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免費算命 - 楊之死為何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壹大損失?

楊之死為何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壹大損失?

165438年6月23日,95歲的楊因淋巴瘤在北京逝世。人們把“偉大的翻譯家”、“中西文化的橋梁”、“幾乎翻譯了整個中國的人”的稱號送給了這位老人。然而,他似乎更習慣於在生前稱自己為翻譯家。

楊的母親在他出生的前壹天晚上夢見壹只白虎撲進了她的懷裏。算命先生告訴她,這既是壹個好兆頭,也是壹個壞兆頭:新生兒將在經歷許多艱難險阻後取得輝煌的事業。“我不知道我壹生的事業是否輝煌...70年來,我真的經歷了很多磨難。因此,算命先生可以說他的計算並不差。”楊在他的自傳《載酒迷航》中說。

文革期間坐了四年牢,獨子在英國自殺,算是吃苦了。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對《離騷》、《史記》、《紫同治簡》、《紅樓夢》的翻譯,以及對西方的中國新文學的介紹,也應該算是輝煌的。當時外文局評定每月特殊貢獻津貼100元,但並沒有楊這個人。壹位同事說:“如果楊沒有特殊貢獻,局裏就沒有特殊貢獻了。”

“沒關系,我哥總說沒關系。”《呼嘯山莊》的楊姐姐和譯者楊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但說到翻譯,他就小心翼翼了。“他有時候自己加很多筆記,把自己沒有把握的地方都列出來。”認識楊20多年的原譯林出版社社長李景端說:“這個地方是從哪裏來的,有什麽樣的認識?他在書中如實告知了不同的消息來源,很負責任,不是壹家之言。”大躍進期間,楊和他的英國妻子花了65,438+00天翻譯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但他壹直遺憾沒有足夠的時間把它翻譯得更好。

“三十年前,我是阿信秦鎮翻譯,半輩子都是假洋人。”“還是翻譯,真大方,翻譯也可以。假洋人真的是中國人。”他這樣說。

165438+10月29日,楊追悼會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外文出版發行局的挽聯上寫道:“銀丁橋空,金絲路冷。”在楊的身後,不止有壹個後海,還有壹條他曾經生活過的小金寺胡同。文學翻譯是壹項孤獨的職業。獲得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的季羨林和楊兩位老人,壹年之內相繼去世。在他們的身後,翻譯行業迎來了更加雕零的冬天。

“人們不這麽認為。他們把我們當成翻譯。”

打字機的聲音是楊的《家》的主旋律。

楊的侄女、畫家還依稀記得,她從南京考上中學時,周末住在舅舅家,經常聽到打字機的聲音。“他們的孩子之間很少說話,非常安靜。”趙恒說。

打字的是戴乃叠,趙恒的姑姑。雖然楊鹹宜可以用壹個手指敲敲打打,但她總是不如她妻子那樣流利。他們的工作方式是這樣的:楊用中文口述英文,打字後,他們潤色校對。"他說話很快,有時只有壹次。"趙恒說。就這樣,楊、、把中國古典文學擺上了西方讀者的書架。

“現在沒多少人發現,我哥壹直稱自己是翻譯,是邊緣人。”楊毅說:“我也是翻譯,哥哥還笑我翻譯慢。我說,誰能像妳們倆這樣翻譯?”他只是笑著說人家不這麽想,人家把我們當翻譯了。“當然,這裏面有自嘲的成分。”在這個問題上他有時候很無奈,真的很不滿意。"

楊曾在自傳中說:“翻譯什麽不是我們說了算,但往往是年輕的中國社論對中國文學知之甚少,所選作品必須適應當時的政治氣候和口味。甚至古典詩詞的選擇也取決於它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內容。”

從65438年到0958年的大躍進期間,楊夫婦“夜以繼日地瘋狂譯書”,這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他們的翻譯質量。“我哥哥告訴了我這件事。他說他們不理解上面給的任務。他們告訴妳1周拿出來,也就是趕進度,但還是要推敲和打磨。還是很優雅的。”

“文人不是翻譯家。”李敬端說,“翻譯不是簡單的對等,而是兩種文化轉換後產生的新作品。如果妳是翻譯,就用網絡翻譯。我們在中國宣傳了很多作家,但是在中國沒有足夠的翻譯。自“五四”以來,中國翻譯家在推動中國文化建設方面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解放後,翻譯逐漸萎縮為服務政治和出國的應用工具,文學本身的功能也萎縮了。”

直到現在,翻譯在大多數情況下仍然只是壹種工具或者壹種技能。翻譯就是翻譯,連願意做文學翻譯的年輕人都少之又少。

“翻譯這個東西,進去了才有空。”

1987年,時任譯林出版社社長的李敬端找到楊,希望他翻譯《尤利西斯》,這將是這本書的第壹個中文譯本,但這壹要求被楊拒絕。

“他說:這本書真的很值得翻譯,妳決心引進它是對的。我在英國的時候讀過,但是看不懂。我怎麽敢翻譯壹本我看不懂的書?他坦率地告訴我:要麽是我謙虛,要麽是很多英國人不理解。作為出版社,我不能因為難懂而翻,但從我的角度來說,我也不敢因為不懂而翻,否則就是騙人的。”楊建議找壹些在英國研究過意識流文學的人。最後,李敬端找到了小甘。

“如果是壹個沽名釣譽的人,沒有人會挑這種翻譯差距的毛病。楊是翻譯界的泰鬥。他從來不翻所有東西,不管技術和教育,基本都是翻文學。他說,翻譯這個東西,進去之後就自由了。他自己喜歡文學,對作家的情況也比較熟悉,可以互相交流。如果妳去了另壹個領域,舊的資源完全沒用,新的不熟悉,就會出現錯誤。有人讓他翻毛選,他不想接。他說我是搞文學的,政治性很強的人我不擅長。”

“他本人非常謹慎。不像現在,我們有些年輕人可以把壹切都翻過來。”李敬端說。然而,前幾天網友透露的“史上最好的宋瑞芬翻譯”卻是壹個懂幾十種語言,真的能“翻譯壹切”的人。最終媒體調查發現,宋瑞芬身份不明,這只是出版界的潛規則。

“判斷壹個翻譯的好壞並不容易,”李景端說。“簡單來說,翻譯很容易忽悠人。懂壹點外語,查字典就行,有些出版社急功近利,很混亂。”抄襲和翻譯剽竊已經不是新聞,但蔣介石已經成為“常”了。有網友表示,現在的翻譯簡直就是“搖頭丸”,“機器貓”可以翻譯成“公鐵”。

晚年,楊受不了市場上中譯本之外的許多問題。有壹次,李景端去他家拜訪,正好收到壹封北大人士的來信,指出目前中國對外宣傳中的壹些錯誤翻譯。“妳看,直到現在還沒有人處理這些恥辱。”楊對說道。

李敬端認為,翻譯管理分散在各個部門,出書,外交部口譯,科技部科技翻譯,教育部翻譯教材,“形同虛設”。“而且,以前翻譯只有外語系教,現在有翻譯的研究生方向,這是壹種進步。但是現在大學翻譯課有點抓。這是壹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如何把蔣介石翻譯成常沈凱?”

“他們的追求沒有完全實現,他們有自己的遺憾。他們走了,對我們來說更是遺憾。”

“現在壹切都是為了經濟。”楊的同事、外文出版社的法語翻譯劉芳說。

據李敬端介紹,解放前,有壹批以翻譯為職業的翻譯家。葉水富翻譯《少年警衛員》的時候就能在上海買房子了。上世紀80年代,翻譯興盛,劉芳翻譯了《都德》的壹部小說,然後她以5000元的稿酬買了壹套家具。現在壹個新的翻譯,每千字收費才60元,為電視臺翻譯字幕,每千字可以拿到160元到180元。“從事翻譯的職業不多。都是業余或者大學老師。”李敬端說。

學翻譯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外企。“現在沒有多少年輕人願意來我們‘清水衙門’坐下來壹字壹句地挖掘。”劉芳說,據她所知,從事漢英翻譯的人就更少了,基本上她同時代的人都在從事這項工作。國際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宜在2008年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透露,中國合格的漢英翻譯人才不足100人,漢英翻譯的缺失會導致“文化赤字”。

與此同時,翻譯倫理和翻譯質量的問題也沒有太大改善。2002年,由李景端發起,季羨林、葉水富、馮和楊簽名,提出翻譯應該對原作者和目的語讀者負責。

“他們的追求沒有完全實現,他們有自己的遺憾。他們的離開對我們來說更令人遺憾。傳承還是第二步。我們還沒有完全理解這壹代人的精神是什麽。”李敬端說。

1981楊主編的《中國文學》效仿英國企鵝圖書,推出熊貓系列的翻譯計劃。楊對此非常熱心。他首先要推出的是當時還比較敏感的沈從文,他極力向西方介紹中國,介紹中國。之後的巴金,以及當時流行的傷痕文學。楊曾經對他的妹妹說,“我們壹定要介紹他們認識。我們中國人有古典文學,但我們的新文學還不錯。”43年前,他在英國翻譯《離騷》,就是為了向這位牛津老師展示中國也有悠久的文學傳統。

“翻譯不僅僅是文字的交流,更是思想的交流,甚至是人格的碰撞。有時候翻譯會影響幾代人。”李敬端說。楊去世後,熱心的年輕網民重新摘抄了他在20世紀50年代翻譯的維吉爾的《牧歌》:

看,搖曳的世界承載著天空。

看看大地和大海,還有那深遠的天空。

看萬物如何為未來歌唱,

我希望我生命的盡頭可以延長,

有足夠的精力來講述妳的成就。

楊(1915 65438+10月10-2009 165438+10月23),天津人,安徽盱眙縣鮑集鎮村人(今江蘇省淮安市),著名翻譯家,中國外國文學研究專家。楊與夫人合作翻譯了《紅樓夢全譯本》、《儒林外史全譯本》等多部中國歷史名著,在國外受到好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