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免費算命 - 鄒城印象

鄒城印象

2006年4月初,我在參加“作家寫鄒城”采風活動時,鄒城市文物局局長邵先生的簡明介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這樣總結鄒城:“孔子在這裏登上東山,立下小功,孟子在這裏誕生,寫出千古文章,孟母在這裏教子,匡衡在這裏偷光。這裏是孟子的故鄉,學習之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雖然因為離曲阜太近而被不適當地忽略了,但由於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它已經並正在被世界所了解和向往。想起孟子,他忘不了這座城,因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記得我讀孟子時寫的幾行字:

君子活於世/即使心中容不下山川/也要擺出壹個大大的“人”字/想想看,壹個大人物/如果心胸小如針鼻/他不說話/他要惡心/他看孟子/他從歷史的源頭獨自走來/他真的很有活力/他充滿熱血/他充滿思想/他打皇帝。

在中國,這可能是獨壹無二的:3000多棵風格各異、姿態獨特的側柏樹生活在山野900多畝土地上,壹下子活了近10個世紀。這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孟子林,位於鄒城四季山西坡。

我去參觀了。剛下的雪,青翠的柏,嫩嫩的朝陽,原始的孟子林,都在和雪壹起沈睡。安靜,但生動;簡單,但是新——孟子林就是這樣。呼吸著略帶寒意卻絕對新鮮的空氣,似乎有壹絲溫暖、喜悅和興奮。於是,我們從簡單的林間小路進入了它的深處。

雖然蒙自林的面積不到孔琳的三分之壹,也沒有孔琳的古跡和作坊那麽嚴格,但卻充滿了自然的寧靜、質樸、純凈和自信。孔林,緊鄰孔子出生地曲阜,有著皇親國戚、親朋好友爭相前往的貴族味道;孟子林,遠離孟子的出生地鄒城,更多的是山野和平民。這種差異可能早在孔孟時代就開始了。孔子說“君君,臣,父,子”,孟子說“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

寺廟之間雖然沒有高大的柏樹橫立,但3000多棵古側柏茁壯成長。哪怕根系半裸,也牢牢抓住山體,然後深挖曲折深入土壤,壹點壹點獲取生長力量和營養。是貧瘠的土地和風雨讓這棵側柏的樹幹在離開地面後盡快向四周展開枝葉,還是它們太愛腳下的土地,剛離開地面就急忙伸手擁抱,低頭親吻?我相信後者。當生活已經浸透了滄桑,他們的心裏壹定有很多痛苦,但他們手牽著手,組成壹把巨大的藍色雨傘,庇護著懷裏的土地。踩著雪爬上山,會發現壹些側柏樹樁壹棵接壹棵。導遊告訴我們,這是庫珀之前砍的殘肢。沒有了頭和身體,樹根依然緊緊依附在壹起生活了近10個世紀的巖石和底下的泥土上,樹樁也倔強地睜著眼睛,仿佛在告訴世人壹個道理:壹棵樹,尤其是壹棵難以生長的柏樹,懂得珍惜是多麽不容易。這些有情有義的庫珀,自己受苦,只給自己熱愛的大地帶來歡樂。苦難醞釀浩瀚,苦難成就長遠,甚至真正的幸福也是在苦難中成長的。那不是苦海嗎?難怪經過了近10個世紀的風吹雨打,側柏、枝葉,甚至地下飄落的柏樹種子,都充滿了令人窒息的芬芳。看著這些鏟子,我突然意識到,看似挺拔的寺廟比不上古老而強大的山野。

順著庫珀的身影,爬到四季山頂。放眼望去,孟子林就像壹個綠色的夢,浪漫而真實地鑲嵌在壹個銀白色的世界裏。偏遠,怎麽能不說是難得的優勢呢?因為地處偏僻,所以較少受到打擾和汙染,這種綠色的夢更加鮮活,更加不朽。

史名解,未留姓名。她在孟子學說感動天下的時候,甚至在孟子成聖之後,代代相傳。說到感動世界,孟母教子的故事比孟子更深入人心。她把母愛詮釋成了鹹宜老少代代相傳的壹部名著。只要它不從石頭縫裏跳出來,誰沒見過媽媽?誰沒有壹份刻骨銘心的母愛?誰對母愛至死都沒有向往和依戀?孟母在人心的和諧和* * * *的聲音中復活了幾千年,幾億次。

每次讀《孟子》,字裏行間的善良精神,對人,尤其是對普通人的關心和尊重,總能在我心中激起持久的波瀾:有時我的內心像壹個深谷,充滿響亮而悠長的回應;有時候心就像壹條河,和他交匯成洶湧的小溪。即使遇到懸崖深淵,也會飛進瀑布,熱情地前行。相遇與流動,飛翔的靈魂因為充滿了愛而鮮活、飽滿、年輕。這就是籠罩在母親感情上的恩情,因為有母愛的源頭和榜樣而生生不息。

用“落地”來指代嬰兒的出生,真的很貼切。“呱呱”是孩子的哭聲,“呱呱墜地”已經包含了人類的命運和本性——生活的艱辛和對母愛的呼喚。母愛對於人類來說,不亞於空氣、陽光和食物。不僅僅是孕育、出生,還有養育和教育。父親和母親可以相提並論,但不可同日而語,因為母愛更無私更深沈。哪怕父愛像山壹樣崇高,再高再大也總是可以衡量的;母愛就像大海和大地,無邊無際。我們常說的“嚴父慈母”,其實是徹底回憶母愛。總是對善良嚴格,對善良嚴格。母愛不需要戴什麽“偉大”、“崇高”、“光榮”之類的桂冠,但它可以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能。

歷史上有壹個奇怪的現象讓人思考,那就是看似最弱小最無助的孤兒寡婦,往往會表現出驚人的力量,產生顯示出巨大的創造力。更不要說鐵木真和他的寡母,屢受欺淩而絕望的孤兒,三歲喪父的孤兒孔丘,從小喪父的孤兒顏之載,還有蒙克和他的寡母。因為他們都經歷過苦難和母愛。

我開始深入理解孟母和孟子,是從歷史不經意間留下的壹個細節開始的——孟子休妻。雖然孟子與妻子離婚早已湮沒在時間的陰霾中,但我想這可能是孟子人格成長史上的壹個重要事件,我甚至還能生動地“看到”那壹幕。那是壹個炎炎夏日的中午,孟子的妻子剛剛織好壹塊布,在婆婆的再三催促下,回到自己的屋裏休息。又熱又累又累,我忍不住關上門,脫了外套伸了伸四肢,躺在床上打了個盹。誰知孟子推門進來,看到妻子光著胳膊腿的“不雅”姿勢,頓時勃然大怒,正要和妻子離婚。孟子沒有想到,他的母親不僅沒有替兒子說話,反而嚴厲地批評他:妳要進門的時候,要問有沒有人。這不就是禮記裏的教導嗎?妳進屋不敲門問問題是不禮貌的。媳婦大熱天剛織完壹塊布,又累又累。妳不照顧她,卻還責怪她,甚至置她的生命於危險之中。我們關心她。這不是無理取鬧,沒心沒肺嗎?現在妳受了委屈的媳婦不知如何是好心亂如麻,快去認錯吧!誰能說孟子“老有所老,幼有所幼,幼有所幼”的仁學思想源於此?誰能說孟母不是人文主義的來源之壹?

孟母是壹個職業女性,但她培養了壹個知識分子大師。她苦心孤詣、嘔心瀝血、雄心勃勃、堅韌不拔,從她“擇鄰三遷”、“破機教子”的事跡中可見壹斑。她不僅用壹個母親的全力以赴為孟子開拓出了壹條偉大的事業之路,更用壹個母親的愛和理解成為了孟子堅持自己道路的依靠、力量和後盾。孟子離齊,也許是他做決定最困難的時候。齊國在當時是壹個大國,最有權力和世界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王琦“獨霸天下”的心態與孟子“仁者愛人”的仁政思想是不相容的。道與計不同,孟子岸卻執意要走。然而,當他離開齊國時,他失去了他的官職和財富。他的母親年事已高,想帶著孩子去成家立業,這著實讓孟子猶豫不決,心情抑郁。細心的孟母發現了原因,毫不猶豫地勸兒子:“我現在是成年人了,但我老了。兒子的行為關系到兒子的義,我的行為關系到我的禮。妳擔心什麽?”這就相當於說,走妳的義路,媽媽贊同妳,支持妳,幫助妳!結果孟子不僅堅決離開了齊國,還堅決拒絕了齊王贈送的百金。

海拔僅582.8米,面積僅6平方公裏。比起五嶽的存在,鎮守孟子故裏鄒城的沂山只能算是天地間的盆景。

但最讓我著迷的還是壹山。她是如此的耐人尋味,讓人百看不厭,而且她經常讀書,總是新的。雖然有時會因為渺小而被壹個朝代或者壹個時代所忽略,但她自身的美與仁,空靈與靈動,都匯聚成壹種美的偉大存在。卓立位於名山林中,這使人們依戀和著迷。

季劄、莊子、老子、孔孟來了,司馬遷、李白、杜甫、王安石、蘇軾、陸遊來了,米芾、趙萌來了。

董其昌來過。他們致力於歌唱他們的美麗。雖然無法形容她們的美麗,但壹山也視她們為知己。劉邦、李世民、趙匡胤、忽必烈、朱元璋等帝王都曾到訪,或閉關禪,或授之,或求長生。壹山“不喜物,而不顧己”,忘了自己的屈辱。不經意間,就像浮塵壹樣觸碰到了他們。甚至當我們驚嘆於壹山的早期名氣,並列舉了《詩經》《詩經》《左傳》《太平玉蘭》《史記》等記載壹山的古籍時。作為證據,活了25億年的壹山,完全是在度過自己的青春。

嶧山的巖石和嶧山的洞穴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海浪的手摩擦了幾十億年,風雨的手雕琢了幾十億年,才造出這些有著大智慧的巨型石蛋和寫滿歲月的華麗石柱?然後在哪個地殼被翻了個底朝天,大自然的手把它撒成了石頭瀑布?還是說女媧鍛造這些五顏六色的石頭並不是為了補天,而是為了緩解世間的單調和寂寞?每壹塊石頭都是壹個獨立的生命,這種生命以各種形式構成了壹山無縫的生命。滿山遍野、相互貫通的洞穴,就是這壹生的脈絡。曹雪芹只偷了壹件,然後他琢磨成《紅樓夢》。

1985年,北京大學陳傳康教授到宜山考察,意外地在這裏發現了壹處極具科學價值的古海蝕地貌,並欣喜地預言:“這很有可能是中國歷經滄桑仍能保存下來的最遠的古海蝕地貌。”

依山與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她是海的女兒,生於大海和大地相愛之後。從她身上,我們不僅能感受到熱鬧之後的海的寧靜,也能感受到海的躁動不安的生活。尤其是夏天,下大雨的時候,妳甚至會覺得壹山還在浩瀚的海洋裏。靠近她,妳會看到永不褪色的浪花;聽她說話,妳會感到壹股永不停息的澎湃。

也許是愛得太深,大海“放逐”女兒,把她放在宇宙的神壇上,讓她在各種艱難困苦中鑄就壹顆寬廣的愛的心,迎接人類的到來。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生在巨人的時代,壹山註定要受到矮人的傷害。汙穢,砍殺,侮辱,戰爭,土匪,她沈默。即使對於霸道傲慢的皇帝,她也以慈悲心對待,告誡他們不要貪得無厭:人類來到世上之前就有山川,即使有壹天人類滅亡了,山川也會繼續存在;江山不可能是任何人的私有財產,它只能是宇宙的壹員,人類的朋友。

千百年來,她以壹種明亮曠達的精神,蕩滌了人類心靈的狹隘關口。

於是,有無數美好的時光,成長為壹山的生命。

嶧山五華峰前有壹根30米高的石柱。為了紀念2600年前的燕文公,人們稱它為天表石。事情發生在公元前615年的春天,雍文公把郭的都城從西安(今濟寧南5公裏)遷到了宜山的楊。遷都前占蔔的結論是:“有利於民,不利於君。”燕文公說:“如果它有益於人,它也會有益於孤獨者。民所生,樹之王也,有利可圖。人是有利的,孤獨是必然的。人生靠養人。死的時間短,百姓受益,感動,所以是這樣的!”於是我搬到了易。果然是2008年5月朱溫之死,但百姓以為“立功者得其最”。“人生靠養民”——從此成為人民對官員的渴望,成為好官的自律,成為歷史對官員良心的永久拷問。

由此我想到明朝刑部尚書薛西連寫的《太後臺》。1453年,奉詔祭奠彜山。當他看到百姓因為天氣陰沈沈,雨雪太多而苦不堪言時,他日夜冒著雨雪查看救災,壹邊放糧,壹邊讓百姓挨餓,他寫下了《太後臺題壁》:“山呼海嘯,乞糧之聲高;壹千個人支撐壹個官的壹生,壹個官要耗費所有的人。官員多有福,百姓多苦!民肥民膏,天理不容貪!自欺欺人,自欺欺人;五雷劈頂,不留身!”當龔雪回到北京時,鄒敏在雨中的路邊哭泣。

義山還有兩個別稱,壹個是Xi公義,壹個是桃花義,分別記住了兩個人:郗鑒和王二建。

郗鑒是山東金鄉人。他是西晉的壹個官員。在西晉末年的戰爭和饑荒中,中國的士大夫們感受到了他過去的仁慈,給郗鑒送去了許多食物,他回到了家鄉。但他把糧食分給了生活比自己更困苦的人,並於公元307年帶領數千鄰戶逃往宜山躲避戰亂,在那裏壹住就是七年。其間,他嚴令部下愛護依山的壹草壹木、壹石壹泉、鳥獸,並付諸實踐。他的小兒子因為饑餓而生了重病。危急時刻,保姆和仆人偷了壹只野雞做湯,救了小男孩。南妮知道她因不服從軍令而自殺,郗鑒也在悲痛中當眾斬首了她的小兒子。如果不是為了“命在旦夕,民在旦夕”的鼓勵,為了壹山和幾萬人的安全,他是不會殺愛子的。時任鄒縣知縣的黃庭堅被公的情操深深打動,在宜山鸚鵡石上刻下了“德高節明”四個大字。

王二建是清朝雍正年間的鄒縣縣令,《逸山錄》描述了他“治鄒之恩”。他的政治痕跡大多湮沒在歲月的迷霧中,但“種樹”這件事至今仍被傳為美談。古時候,沂山有桐樹,最著名的記載是《詩經·愚公》。李白說,用楊熠的桐木做的琴,就像“秋風散盡,千古奇音”。王安石的詩《孤桐》大概是對阜陽孤桐最好的理解:“自然自成,孤高百搜。淩霄不屈不撓,謙遜有禮。老根壯,太陽葉更陰。明天壹想,我願意嫁給五弦琴。”不知道什麽時候,什麽原因,阜陽的孤桐居然消失了。王二建覺得“放牧縱薪,牛羊踐踏,只剩下壹座空山”,於是在山的周圍種了壹萬株桃杏,禁止放牧,供山附近的窮人耕種,並以松、柏、泡桐來補充稀疏的桃杏。再過幾年就是“半日,群峰盡輝,孤桐老時補桃花。”臥根不用人水,紅雨春風達千家”(王二建詩),故依山被後人稱為“桃花歌”。

雖然現在宜山的桃樹幾乎滅絕了,但是在偏僻的地方仍然可以看到壹兩棵桃樹從古拙的枝椏縫裏伸出來,這似乎告訴人們,如果妳做官能為百姓做壹兩件實事、好事,就會被百姓記住。為官的命根子不應該是升官再升官,而應該是為民做事,這就是“生為民養”這個古老而古老的話題。因為長生不老,萬歲不是二十四史或者幾個碑就能決定的,只有人民的口和心才是最權威的。不知道來遊山的人會不會在這棵孤獨的桃樹前駐足。

沈默的義山在訴說著壹切。

偉大,義山,這大自然和諧的傑作;善,義善,25億年的苦難與慈悲所創造的世界之美。

人是有福的,有娶海之女的希望,只要能進化得更好。

深情壹山在踏實等待。

關於作者:

李木生,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講師團成員。他寫了300萬字的散文和300多首詩歌,100多篇散文被選入各種選集。曾獲冰心散文獎、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首屆泰山文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