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制度的嚴格程度比現在的高考還要差,這可以從三個方面看出來。
最需要點名指出的是漸進式的考試方式。從隋朝開始,科舉制度經過唐、宋、元、明、清直到清朝發展到最完備。清代科舉考試要經過多輪篩選:鄉試、通考、殿試考試。第二次之前妳得是個秀才。
最後,能從宮廷考試中脫穎而出的,稱為:狀元、狀元、探花。會有很多人通過宮廷考試。簡單來說,考上大學的都是進士。
相對於高考,高考沒有三輪篩選制度,尤其是隨著國家義務教育的實施和高素質人才培養戰略的發展,高考通過率越來越高。
科舉制度值得壹提的是它的“兩廣”:考試範圍廣,考生來源廣。
這兩點使得科舉制度更加困難和嚴格。因為考試範圍廣,意味著考生要看很多書,花很多時間;考生範圍廣,意味著平衡眾多考生的實力,增加試卷難度,是最好的選擇。這種高強度。能在艱難的科舉考試下“生存”下來的學生,壹定會對國家的發展起到作用。
還有壹點就是科舉考試的間隔時間很長,和高考每年壹次的考試不壹樣。科舉每三年考壹次。由此可見,三年壹次的考試盛會壹定是舉國關註的。怎麽可能不嚴格,更何況是手動選拔冠軍?